close

 

人一生最重要的,是追求靈性的光明智慧與功德褔報,了解真理並貫徹實行之,如此良善業報的循環,才是對過往親人最有意義的做法,也才是慎終追遠的精神所在。

有人問:「想要用佛教的儀式處理親人的喪禮,以素菜祭拜亡者並供應全素餐點,可是參加的親戚朋友,與亡者生前都是以葷食為主。請問這樣會對亡者不尊敬嗎?對參加的客人會失禮嗎?」

典璧尼嘛仁波切答:

人往生後,最重要的是關心亡者心靈是否得到光明、功德與清明自在。人們在世時,因身體的需求,所以要有茶飯飲食,等到身體毀滅殆盡,將不再受用種種的物質營養,此時亡者的心靈感受,才是我們要謹慎顧慮的,這遠比任何排場儀式來得更為迫切需要。

我們以為祭拜亡者,牲禮愈豐盛愈代表恭敬,對於來參加喪禮的親友一定要請以葷食,才能讓親友吃得盡性並且不失禮。殊不知真正的事實情況完全相反:我們無明的作為,讓亡者背負更多生靈枉死的業障,而且殺得愈多,亡者的心靈更是昏闇難安。因為亡者所能接受的只是我們的「心意」,我們如果為了亡者而去殺害生命,自然地亡者也會受納這種「殺生的心意」,跟眾生結下惡緣,相信令誰也無法安心自在。

《地藏菩薩本願經》中《利益存亡品第七》云:「我今對佛世尊,及天龍八部人非人等,勸於閻浮提眾生臨終之日,慎勿殺害,及造惡緣,拜祭鬼神,求諸魍魎。何以故?爾所殺害乃至拜祭,無纖毫之力,利益亡人,但結罪緣,轉增深重。假使來世或現在生,得獲聖分,生人天中。緣是臨終被諸眷屬造是惡因,亦令是命終人殃累對辯,晚生善處。何況臨命終人,在生未曾有少善根,各據本業,自受惡趣,何忍眷屬更為增業。」

亡者臨終之日,一定要謹慎小心不要再殺生害命,結造惡緣,以此來祭拜諂媚鬼神魍魎。亡者已經罪業滿身了,在世親友又再加深他的罪業,此時的亡者,真的是有口難言,即使想要向親友解釋,也沒有人可以聽得懂,萬般無奈,非常痛苦。

再者,那些被殺害的生靈,全部去找亡者爭辯討報,連累亡者,令亡者拖延得以往生善處的時間。更何況亡者生前沒有行造絲毫善事功德,原本就必須依照自己累積的惡業受報,現又因在世眷屬的無明,更是增添加重亡者的罪業負擔。

對於喪事期間的處理態度,至聖先師 孔子曾說:「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喪禮,與其哀不足而禮有餘也,不若禮不足而哀有餘也;祭禮,與其敬不足而禮有餘也,不若禮不足而敬有餘也」。孔老夫子可謂是中國歷代對禮樂制度最有研究之聖人,他為我們解釋得非常清楚,各種禮樂制度,其最重要的精神,是我們的恭敬心、正心誠意之心,並不是考究那些繁文縟節,隆重的表面排場。況且我們在喪禮中,應該竭誠致哀,素衣素菜,不該再想平日口腹之欲的享受,這才是喪禮中所要表現的真正精神。

又孔子云:「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是期望每一位眾生都能明「禮」,明白為人的重要在於仁、義、慈悲之心,而體現於儀式制度與日常生活之中,如果只求外在行為的制度規範,重視外表虛文才華,終究空無所得,枉費身為人的尊貴靈智。

人一生最重要的,是追求靈性的光明智慧與功德褔報,了解真理並貫徹實行之,如此良善業報的循環,才是對過往親人最有意義的做法,也才是慎終追遠的精神所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大竹法明精舍 的頭像
    大竹法明精舍

    大竹法明精舍

    大竹法明精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