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子夜明燈—仁波切開示之疑問解答 (32)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假如只有持咒觀想,雖然方便又輕鬆,
但放眼未來,終將不足以應付自身所需。
而我們剛開始每樣功課都修持,一定非常辛苦,
但每修一樣則多一分的應用與好處,
到後來將能享受辛苦修持的收穫與成就。

世界各地的佛教派別種類繁多,傳授法門的內容要旨也一一不同,各有其可取之處。有些派別認為只要唸誦真言咒語,即可成就佛道,何需再去聽經聞法,學習佛法的各項法要呢?

這樣狹隘的想法就如同以為:煮飯作菜只要有白飯配豆腐、蘿蔔乾,不用花費心思準備其他的料理,一輩子吃這些就可以了,何必每餐菜色不一樣?房子內部裝璜不需要有任何的傢俱,只要坐、臥在地板上即可,何需再講求便利與舒適的設備呢?土地只要種植一樣水果青菜就好了,何必再費心去研究栽培其他的品種?雖然乍聽之下,好像簡單又省錢、省時,但以長遠來看,這種迂腐不求進步的態度,生活品質難以向上提升,最終將被與時俱進的時代巨輪所淘汱。

學佛也是如此,假如只有持咒觀想,雖然方便又輕鬆,但放眼未來,終將不足以應付自身所需。而我們剛開始每樣功課都修持,一定非常辛苦,但每修一樣則多一分的應用與好處,到後來將能享受辛苦修持的收穫與成就。

佛陀具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其智慧甚深如海,其德行圓足八萬四千威儀,這些都是累劫以來經由次第嚴謹分明的學習與修持所成就的功果。反觀自己的修行,我們可以問自己:「五戒十善有徹底實行嗎?是否身、口、意三密相應?有無修法次第灌頂?經文義理是否一一明澈?能否進入襌定境界?…」,如此地檢驗自己,才會知道修行需要努力學習、精進的地方實在太多,絕不是只學習一樣就可達到圓滿的佛境。期望大家要不斷地努力求進步、求成果,萬不可以管窺天,以蠡測海,否則褔慧不生,業力不消,最後吃虧的還是自己。


大竹法明精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要修養柔性,
首先一定要了解一切眾生在六道輪迴中,
累劫受生死無常變化的痛苦可憐。
眾生的諸種艱難折磨,
我們無法救拔也就罷了,
何苦再使眾生身心更為痛苦呢?

 

試以譬喻來說明:假設知道自己說話大聲、態度差,會使聽話者心情受傷,以致於身體受害、受損,甚至死亡,我們絕對會改進這種態度,以後會輕聲細語講話。

如果我們沒有修養柔性,以這種不柔之心對待他人,聽話者接受你的脾氣與不好的態度之後,會與你的心相應無二,因此而間接受到傷害。因為人的心是互相交流的,當自己不快樂的對人,別人也隨時接受你的不快樂;自己有怎樣的心情,別人心中也與你有同樣的心情。講話態度、眼神如果傷到別人,有的人是馬上回應,有的則是傷在五臟六腑,結果是一樣的嚴重。

所以做人處事要學習慈悲柔順的心,慈悲柔順的心就是學習照顧眾人的心,不要被自己的態度、脾氣傷到。

如果自己心性不柔順,只要一想到這樣的心會使別人身心受損,如同殺害對方一樣,你就會同情別人,慢慢的改善自己的壞脾氣,以慈悲、柔性來處事待人,這就是本師釋迦牟尼佛所修的慈悲行──照顧一切眾生的身心安全。

考慮別人的健康、別人的痛苦不幸、災禍,我們待人就會柔順。假如自己的好朋友患有心臟病,只要你對他發脾氣,他的心臟病馬上發作,無法救治,是不是你就會想盡辦法容忍他?你是絕對不忍心發脾氣的。那麼如果沒有心臟病的朋友,是不是就可以發脾氣呢?當然也是不能發脾氣的,這好比自己身上長了一顆小痘瘤,雖然只是一顆小痘瘤,我們也會用盡心思加以治療,絕對不會認為這只不過是一顆痘瘤就輕忽它,任意戳破、傷害它。所以一顆小痘瘤就讓我們如此細心呵護照料了,更何況是眾生的身心!

能夠了解這個道理的人,一定能生起慈悲心,把壞脾氣改成柔性。要修養柔性,首先一定要了解一切眾生在六道輪迴中,累劫受生死無常變化的痛苦可憐。眾生的諸種艱難折磨,我們無法救拔也就罷了,何苦再使眾生身心更為痛苦呢?好比有人受病痛折磨將要死亡,即使有再大的仇恨,我們也是不忍心對他施以報復。所以要發脾氣前,一定要觀想一切眾生的痛苦艱難,慈悲心生起,自然就會以柔性對待別人。


大竹法明精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這浩瀚的宇宙裏,
曾被我們傷害致死的生物雖然沒找我們報仇,
但這樣的行為已經存放在我們心靈之中,
必定影響心情不安、不快樂、留下死亡之陰霾;
反之,你救眾生的生命、創造了生機,
自然心靈中就產生正面的力量與活潑之生命力。

有的人喜愛葷食,無法吃素食,就為自己找藉口認為這是要超度牠們:「動物非常可憐,吃掉牠們可減少牠們的痛苦,早死早點超生再重新做人。」

其實,殺生者,在內心中一定會有一種不安的感受。因為每一個人都需要眾人對自己的護持與照顧,這樣我們才會平安順利,如果只要一人對自己不滿、不高興,甚至怨恨,我們就無法得到真正的快樂了。假使你救人無數,功德如山如海,但你曾經傷害過雞、鴨、魚蝦等禽獸動物對你怨恨不滿,你也無法得到真正的輕安快樂。

例如去朋友家做客,朋友的家人熱情款待與稱揚讚嘆你的豐功偉業,但家中有一隻狗不斷對你吼叫狂吠,那麼即使全部的人都對你很恭敬,但那隻狗兒不高興,結果原本和諧的氣氛就會受到破壞。所以不要想說只要人對我好,狗沒關係,如果你這麼想,那是無法得到真正的平安。又例如你開車路上,車中有一隻蒼蠅在你面前飛來飛去,雖然沒有叮咬你,但是不是讓你心情感覺受到障礙與打擾?不管你平常修養多高,一定會在路邊停車把牠趕走才會繼續開車。又好比你住在高級住宅區,設備一流,風景優美,可是只要有蚊子在耳朵附近飛舞,肯定你心情無法平靜的。

由上面的例子來看,蚊子、蒼蠅那麼微小的眾生力量都可讓我們受這麼大的影響,那更不用說雞、鴨、魚蝦等禽獸動物的力量。試想,如果身體有一處像針頭大小一樣的地方癢痛,這麼一塊微細之處,就可使自己抓癢一整天,那更不用說從腳到腰或頭的範圍,肯定會讓我們失控抓狂的。再返觀我們自身的修行,最終定要修到功德圓滿,絕對不會留一處地方讓自己有癢痛。

或有人說:「只要為牠們辦超度儀式即可得到解脫。」其實這都是耽溺吃葷人的偏見想法,為自我的口腹之欲做辯解。測試自己可否有能力超度這些生靈,最容易知道的方法就是你有辦法超度人嗎?我們最了解人類的語言,可是你有辦法把人超度成仙成佛嗎?有能力帶人去哪一個極樂仙境嗎?如果連有共通語言的人類都很困難了,更不用說其他動物,牠們更難溝通理解。

既然殺害生靈,就和牠們結下惡緣,被殺害的動物心中充滿委屈與仇恨,絕不是隨便超度念經就可撫平牠們的痛苦。試想自己被砍斷一隻手,心中的怒火絕不是只想打對方一下或者割下一塊肉而已,一定輕則砍掉他一隻手,重則殺死對方,心中的憤恨才會平息。

在這浩瀚的宇宙裏,曾被我們傷害致死的生物雖然沒找我們報仇,但這樣的行為已經存放在我們心靈之中,必定影響心情不安、不快樂、留下死亡之陰霾;反之,你救眾生的生命、創造了生機,自然心靈中就產生正面的力量與活潑之生命力。所以殺害生命者、為了口腹之欲享受而找藉口的人,其實是最吃虧的、最不考慮周全的做法,因為這些人將來都會為了自己的行為而受到痛苦與災禍的果報,希望大家能有智慧、有遠見,不要以後受到這種無法改善的因果報應。

這種因果報應不是多放生就能抵消的,譬如今天殺了某甲,明天救了某乙,並不是這樣做就可抵掉生命債的。因為救了某乙是對某乙的功德,不能跟殺了某甲相提並論。期待大家能放遠未來,不然後續要接受的果報不是我們能夠想像與承擔的。

大竹法明精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自己可以創造無邊無量的功德存於法界之中,
但人們往往只求取世間裏的一顆塵沙般的褔報,
這好比我們可以擁有大海,
可是卻不要大海而要一滴海水,
可以擁有大地,
卻只求取大地中的一粒風沙,
這樣實在非常吃虧可惜。

有些人非常執著一定要事業有成,才願意撥空聽經聞法,否則他沒有時間來修行。其實我們應該要瞭解,身外的責任職務是永遠無有窮盡的,但身體的力量畢竟有限,如果要等到事業有成才願意修行,那便是不明智的想法。況且事業成功是如何定義呢?應該每一個人都不同,而且即使你成功以後,它也未必真實可靠。

所以只要能夠三餐溫飽,並且有安身立足之處,就應當把握聽經聞法的機緣,親近善知識而修行,不是一定要事業版圖多大,才是成功的代表。

能在這樣的生活環境,我們就要時常知足感恩,如果心想一定要房子多大、多少棟,賺多少錢才願意修行的話,那麼通常是自己的空思妄想,或者來世才能達成的願望,所以心對外在渴求太多,貪欲過重的人,實在非常吃虧而不自知。

到底學佛修行與事業哪個最重要?事業雖然重要,但修行能使靈性永久光明智慧,事業則是照顧身體在世間的短短數十年,生命終了後,事業對自己的幫助也就停止,但修行所做的功德善事,即使在數千年的轉世輪迴中,還是跟隨著我們受益無窮、永恒常存。

大竹法明精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們的重點不應該放在他是否加入我們的教派、
寺廟道場的大小、教團人數的多寡,
執著在這些表面外相上。
真正信仰修行的目的,
應是發慈悲之願力,照顧一切眾生,
使眾生明白真理,身心得到清淨自在,
不再受六道輪迴之苦。

每個人所信仰的宗教派別各有不同,譬如:佛教、道教、天主教….等,各式各樣的教門都有所屬的支持者,甚至一戶家庭中的成員,每人的信仰都不一樣。在這種情形之下,自己難免對他人的派別產生偏見的想法,進而排斥、限制對方的信仰自由。假使家中的親人一個是佛教徒,另一個是基督徒,因為彼此的教義不同而生氣吵架,相處無法融洽平靜,那就失去信仰的真正意義。

信仰的真正目的在於改變自己的心,把原本不平靜的心轉為清淨自在,使功德充滿內心,如果所信仰宗教讓心中不能平靜,功德心漏失,那麼表示自己並沒有正信宗教,而是信仰自我的偏見執著。

有的人原本修持道教法門,過一段時間後可能皈依佛門,我們不能因為這樣就批評別人為何要三心二意,改換宗教信仰,以自己的看法來評斷佛教或者是道教最好。其實這都是憑著個人的因緣變化而選擇適合自己的修行法門,沒有誰對誰錯,依自己所需來選取不同的宗教派別,使心中充滿法喜、快樂,才是信仰宗教的最終目的。

然而,我們的修行程度未臻達功德圓滿、智慧俱足的時候,難免有時的觀念想法是不正確、不恰當,無法完善完美,所以智慧較高的人,應該包涵不懂的人,好比大地包容土壤;大海容納河川。因為大地有能力涵蓋沙土、丘壑,大海總匯小河、溪流、溝渠,如果只是土壤、河水,當然難以涵括承受一切,這是世間一定的道理。

杯子只有盛茶水的容量,但學佛的人,就要像虛空的廣闊無邊,能夠接納一切教門而不衝突。假如你的親人與你信仰不同的宗派,而自己是一位佛教徒,在這種情形之下,你就要將他們的宗教派別全部涵容起來,並且進一步幫助你的親人學習他們的宗教信仰,培養他們的善根。親人想要聽道教教門解說真理,如果我們有空,就可載他們去聽講道課程,關心他們道理聽的如何?能夠清楚明白嗎?

自古至今,萬教齊發,只要我們信仰宗教的出發點是為善、為得心性光明,雖然它只是方便法門,也是為了適應大眾不同的根器所需,但諸種教門的共同目標,就是契入實相,最終的真理大家是無二無別的。譬如:小孩的能力是就讀小學的程度,父親已經是博士學位,這位父親不會因此而教訓小孩,要求他跟父親學習就好了,為何還要去小學學校讀書呢?所以,無論父親程度再好,知道小孩的程度只能在小學學習,當然不會強迫小孩現在就要讀大學,考取博士。這時父親一定會耐心等待小孩的智慧成長,將來再與父親請教更深的學問道理。

當自己的智慧、功德到達更高深的程度,我們自然就能理解、包涵別人不懂之處,如果自己無法接受他人的無明,表示你的心量如同杯子一般,只有裝盛茶水的器量,這樣的肚量、功用,也只能給人當杯子泡口茶喝,無法再有其它更多的用處了!

大竹法明精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如果你能夠當下頓見本性,
視此身為佛身,
使言行舉止與佛無二無別,
當然不用等到三大阿僧衹劫的時間,
此時此刻即是自身與佛相應,
故曰:「即身成佛」
──即此身之所作所為而成就佛道。

「阿僧祇」梵語作asamkhya,譯作無數或無央數,原意是指數目的最大極限。「劫」是時間名,梵語作kalpa,譯作長時,意謂長遠的時間。「三大阿僧祇劫」, 為菩薩修行成佛之年時也。菩薩之階位有五十位: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總共四十位,為第一阿僧祇劫。十地之中,自初地至第七地,為第二阿僧祇劫,自八地至十地為第三阿僧祇劫,第十地圓滿,即佛果也。

「劫」有大中小之分:人壽由最初的八萬四千歲起,每過一百年減一歲,減至十歲止,再由十歲起每過一百年增一歲,增至原來的八萬四千歲止,這樣一減一增,為一小劫,以數學方式來計算,一小劫等於 (84000-10)*100*2 即一千六百七十九萬八千年。二十個小劫為一個中劫,四個中劫為一個大劫,一個大劫正好是世界經過了一次的成、住、壞、空,因此,當世界歷經三次成、住、壞、空,即是三大阿僧衹劫。

有時我們不禁想問:「菩薩需要經過這麼長久、無法計算、無法言說的時間,才能修行成就佛道嗎?」這個答案當然是肯定的,因為我們想要修行有成,首要克服的是我們在這宇宙間所受的諸種障礙,這些障礙會阻撓我們達到究竟解脫。譬如:當在休息就寢之時,有一隻蚊子在你臉的週遭飛來飛去,而我們僅僅聽到翅膀拍動的音聲,心情就立刻受到干擾了,更何況是被蚊蟲叮咬,那就再也無法安心就寢了!

那麼,諸位是否可以確認在這宇宙間,我們所受的障礙都已一一克服,只剩下一隻蚊子般微小的障礙呢?即使是如此,也必須徹底解脫這個障礙,我們才有辦法成就佛道,否則雖只是蚊子拍動翅膀的干擾聲音,亦是阻礙成就佛道的關鍵。以此來推論,菩薩的確需要歷經三大阿僧衹劫的時間,方可達到圓滿成佛的境界。

那麼為何襌宗、密宗強調頓悟、即身成佛?與佛教經典所敘述的三大阿僧衹劫方可成佛有何差別呢?其實二者的道理是相同而不背離的。襌宗講求「明心見性」、「頓悟成佛」與密宗的「即身是佛」,所代表的涵義是:如果你能夠當下頓見本性,視此身為佛身,使言行舉止與佛無二無別,當然不用等到三大阿僧衹劫的時間,此時此刻即是自身與佛相應,故曰:「即身成佛」──即此身之所作所為而成就佛道。

有些法門標榜著速成、頓超、今生成就,總能吸引許多修行人爭相前往拜師,一探究竟。其實,若心性未達到真正的清淨自在,層層障礙未能過關,你的自身佛要從何而來呢?又如何能頓超呢?總而言之,修到一切圓滿通達,無所障礙,則可成就佛道;反之,障礙未能清除,即使經過三大阿僧祇劫,修持再久的時間,佛道亦難以達成。

大竹法明精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每一個人之所以嚮往阿彌陀佛的「西方」淨土,
是因為阿彌陀佛象徵「無量清淨光明」,
「西方」代表「清白」之義….

普遍一般學佛大眾最熟悉,也最嚮往的歸趣是阿彌陀佛的「西方極樂世界」,希望臨終時能蒙受阿彌陀佛接引至「西方」淨土修行。但佛教有五方佛,每一尊佛都有所屬的淨土,那麼一般人的言談中,為什麼比較少提到北方、東方、南方….等方向,而只想去「西方」呢?每一方都有佛菩薩,難道一定要去「西方」才可以嗎?

佛教的五方佛各為:中央大日如來(毗盧遮那佛)、東方不動佛、南方寶生佛、西方阿彌陀佛、北方不空成就佛,但談論到淨土的處所,絕不是以方向來辨識去處。

每一個人之所以嚮往阿彌陀佛的「西方」淨土,是因為阿彌陀佛象徵「無量清淨光明」,「西方」代表「清白」之義,眾生想要心中「清白」,即是盼望、期待著將來有一天身心能夠無罣無礙,不被諸種財色、恩愛、名利….等塵緣煩惱所牽絆,不被愛欲橫流染濁清淨心地,祈禱未來能「歸西」,歸向清淨、清白、返白、無煩惱、無礙、自在安樂的境界為目標,這才是阿彌陀佛「西方」淨土的真義。不是真的要去「西方」,希望大家要用心體悟佛法,切勿望文生義而錯解佛所指引的修行方向。 


大竹法明精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即使你不記得也不承認前世的所作所為,
對於來生的情形會如何也毫無所知,
但你當下所受的任何痛苦、煩惱、吃虧的感受,
是如此地鮮明而真實,且沒有任何人可以代受,
這就是事實真相。

有的人認為:「我們對於前生的所做所為早已忘記,而今生所經歷的一切,死後就不知道了,又如何能了解來生會如何呢?」

「不知道」、「忘記了」,並不能當做逃避或減輕責任的藉口。怎麼說呢?譬如:你在小時候打傷了別人,此人長大後欲討回公道,但你對小時候的記憶早已忘得一乾二淨,難道被你打傷的人會因為你的忘記而不與你計較嗎?照樣要將你痛打一頓才能消卻心頭的不快。我們的前生、今世與來世也如同此道理,即使你不記得也不承認前世的所作所為,對於來生的情形會如何也毫無所知,但你當下所受的任何痛苦、煩惱、吃虧的感受,是如此地鮮明而真實,且沒有任何人可以代受,這就是事實真相。當看見別人無憂無慮自在的享受生活,自己過著貧苦潦倒的日子;別人的善緣廣佳,常逢貴人提攜護持,自己卻處處碰壁,惹人嫌厭,你還可以置身事外而覺得與我何干嗎?所以不了解前世與來生並不影響今生所受的諸苦樂,唯有尋求如何解脫苦難的方法才是我們要去關心、探究的重點。

我們不去聽聞佛法,當然不知因果真理,就像不去學習認識文字,便看不懂也不會唸。假使有專心的研究佛法真理,聆聽釋尊的諄諄訓勉,我們對於前世、今生與來世之間的諸種善、惡因緣,褔報與業力的因果道理將能一一清楚明白、豁然開朗,不再陷於無明痛苦的惡性循環之中,解脫諸苦將指日可待。


大竹法明精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仔細觀察肉食與素食對身體產生的變化,
我們將會發現,如果能長期素食,
人的個性會較溫柔平和、純淨,身體也較為輕盈柔軟,
至於喜愛食用肉類者,常會感到身體充滿了沈重的負荷,
情緒也起伏不定,性情較暴躁易怒。

芸芸眾生共存於天地之間,大至國家,小至個人,每一單位的強弱、地位、能力、貧富差距皆相距甚遠,每個人憑著各自的才能發揮創造,達到個人目標理想、欲望享受。但是,如果人人只為了自我的欲樂享受而恣意妄為、跋扈任性,不管別人的生死安危與心中感受,甚至不惜奪取性命以達目的,如此自私的行為會導致整個世道風俗淪墮,彼此弱肉強食,陷入恐怖暴虐的循環中。假使隨時隨地都要擔心自身安全,深怕自己力量單薄而被力強者攻擊傷害,處於這樣的生活環境任誰都無法安寧自在,未來前途更不可能有所發展。

佛教所制定的各項戒律也是基於這個理由,勸導人們應當以慈悲、同理之心來關懷照顧所有人,彼此保護對方的內心感受,互相扶攜成長,人心減少了暴戾之氣、凶殺爭奪,增長了祥和安瑞,天地間的災異方可化劫於無形。

依於慈悲之心,更進一步的自我規範──素食,能夠不以殺害生靈作為食物的來源,是人類提昇道德意識、淨化身心的方法之一。因為我們的身體需要食物不斷地滋養,如果停止進食,肉體將很快的枯萎凋零,而日常的飲食習慣會透過各種方式來影響自己的個性、情緒,吸收的養份轉化成自身的細胞、皮肉、血液、骨髓、荷爾蒙,日以繼夜的循環於體內,並且掌控著我們所有的行為舉止。所以,仔細觀察肉食與素食對身體產生的變化,我們將會發現,如果能長期素食,人的個性會較溫柔平和、純淨,身體也較為輕盈柔軟,至於喜愛食用肉類者,常會感到身體充滿了沈重的負荷,情緒也起伏不定,性情較暴躁易怒。假使願意透過少殺生、多素食的方式,長年累月的修心養性,無形之中難以調整的習氣、毛病、業力一定可以有效的改善轉變。

雖然學習吃素是長養慈悲心,進一步提昇、淨化身心的一個非常好的方法,但是若以為學佛修行就只有吃素,這是對佛法誤解、膚淺的想法。因為如果吃素就代表學佛,那眾多的牛、羊應該能成就佛道,不該還在此地受宰殺之苦。所以成就佛道最重要的因素,即是智慧與功德,沒有俱足智慧與功德,任你再吃素一千、一萬年,你還是無法成佛、解脫煩惱。

希望每人的功德智慧能日日新,又日新,以不殺生、少肉食為起點,積極培養諸善根,直至成就無上菩提道。


大竹法明精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念頭的生滅是非常自然的,
我們所要做的是想辦法將之導引向好的正念。
而訓練自己的念頭,首先應當聽聞佛法,
聽聞佛法能使內心生發正見、正思惟,
讓心腦中所想念的都是正確的知見與思維。

其實,念頭並不是用「控制」的,因為念頭的生起與息滅是非常自然的,譬如:看到顏色的明、暗;天氣的陰、晴;形狀的大、小、長、短;男人、女人、老人、小孩…等,我們都會產生不一樣的念頭,因為念頭會隨著所接觸的人、事、時、地、物,而顯、而生、而滅。

如果你強硬壓制讓念頭完全不生起,這樣一來身心不就沒有功用?豈不是成了石頭人?所以,正確的作法,並不是控制令其無念,而是讓自己能換念與轉念。比如:當我們生起一堆負面的、不好的念頭時,若在這個關鍵時刻,能提報一個正念的好處給念頭看,念頭自然會隨著好的念而轉向,轉變為輕鬆的、正向的念頭。這個道理就如同當我們聽聞一首悅耳動聽的曲子時,我們的腦海會生起愉悅的感覺,口裡自然而然會跟著音樂的旋律與節奏哼哼唱唱,沒有任何人要求或強迫我們這麼做。

人如果沒有適時將念頭導向正念,放任念頭恣意生滅,心腦中一定充滿了天馬行空、毫無因由的一堆雜念妄想。我們可以做個實驗,假使有一天,自己單獨於一處,沒有任何人在場,仔細觀察自己的心念,你會發現心中的喜、怒、哀、樂…等情緒起伏不定,嘴巴也會喋喋不休地唸個不停,如果全程錄音下來,你一定會覺得非常好笑,自己好像失去理智的精神病患一般,這都是缺乏正念導引的緣故。

念頭的生滅是非常自然的,我們所要做的是想辦法將之導引向好的正念。而訓練自己的念頭,首先應當聽聞佛法,聽聞佛法能使內心生發正見、正思惟,讓心腦中所想念的都是正確的知見與思維。譬如,當我們才剛開始學佛的時候,念念都是世俗念、妄念、煩惱念,但隨著不斷聽聞佛法來薰習好的、有益的正念,則世俗念、妄念、煩惱念遂逐漸被正念、佛念所取代。

由此可知,在心腦中種下好的種子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只要能提起一正念,念頭自然能牽引導向良善,念到了最後,就只剩下佛念、慈悲念,使之心正純一無旁念,我們才可求進一步的修持,達到清淨無念的境界。


大竹法明精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般人在面對死亡這個課題時,總是非常的驚懼、惶恐、茫然。我們學佛修行者,將來臨終時,要如何安住靈魂,才能讓靈魂有個好的歸處呢?

人們常說要提昇靈性、靈魂、靈光,但我們在生時對於所謂靈魂、靈光的真相,總是似懂非懂,人云亦云,或是依循某靈學大師所言,將其物質化、形像化;或是全憑自己想像。那我們到底要從何處去經驗與體會靈魂、靈光的真相呢?其實這個答案就是我們的「情緒」。

每個人一定有過這樣的經驗:常常感覺心情煩悶、憂鬱、不快樂、傷心、精神萎靡不振…,而且也無法知道原因,更不能控制心情的起伏,像諸如此類的情緒反應,即是代表我們的靈魂不能安定、平穩,而人們往生後也是如此,靈魂的狀態跟我們活著時的情緒一樣,容易受到干擾且無法安心。

心情、情緒常常不能平靜、安定,其實原因都在於自身的貪心、爭取心與分別心。人如果貪心便無法滿足;勝負之心太過強烈,贏了很緊張,輸了也是不甘願,難以平心靜氣;各種高低、好壞的分別比較之心,令人滿意就很歡喜,令人不滿意,就很痛苦,使心境永無安寧。一個人如果事事與人意見不合、摩擦,難以相處、溝通,這樣的人死後靈魂一定也非常緊張、不安、痛苦。濟公活佛在人前總是表現一副瘋顛之狀,人們稱其為「濟顛」,其實是在示現:不管遇到任何人、事、物的對待,都能安然處之,自然自在,心中了無罣礙。藉以突顯當時人們只知注重表相的虛偽、矯飾、內外不一致,要趕緊找回樸拙直質的真心啊!故稱「濟顛」,救濟世人的顛倒。

所以想要靈魂能安樂、平穩、清淨無憂,應該從日常生活的行、住、坐、臥與待人處事上,訓練自己的心性,使心中能夠天天保持愉快自在、隨和無爭、安然恬靜;面對所有的順、逆之境,保持平常心與放下萬緣之心;不管看見醜陋、骯髒、美麗、潔淨之物;耳聞稱讚、譏諷、毀謗、榮譽之言語,均能如如不動像泰山一般,無一物可干擾,那麼臨終之時必定能安穩往生,這如同《金剛經》所說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即是能夠降伏這顆不定的心,我們的靈魂將來才能安住,享受清淨無憂的極樂境界。


大竹法明精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綠度母以女身慈悲護眾的因緣應化度世,
因此世傳衪是觀世音菩薩慈悲的眼淚所化生,
也是清淨蓮花所化現而成。
...

縱觀歷代以來,在一般佛教界,裝塑佛祖的金身,悉以金色表顯佛祖至尊至貴的聖德,何以密宗傳承的法軌中,綠度母卻以全身綠色來化現呢?

綠色為草木生長的本色,蘊育著一片綠意盎然的生機與妙趣活力。因此,有形的綠色喻義:大自然界的順調,四時的分明,節氣的調合,雨量的充沛。由於具足水份、靈氣,因此遍地盡是靈明的淨土,妙不可言。

因為在溫潤、肥沃的綠地上,方可滋長一切的草木叢林與花種果樹。放眼一看,滿山遍地盡是青翠茂綠的風光景色。

因此,在密乘傳承儀軌中,以〝綠色〞表喻:不失無缺,完整圓足的微妙功德。

〝度〞,喻示著:救拔、度脫、度化。由自度而度人,由利己而利眾,由自化而化人。

〝母〞,喻義著:母源、生源,本源具足,則能化現萬千。

〝綠度母〞之勝妙喻義:唯一嚴持戒律,淨化六根,修德行善,饒益有情,具足威儀,莊嚴身心的性德。故堪為圓滿功果的根本母源之代表。

再者,綠度母以女身慈悲護眾的因緣應化度世,因此世傳衪是觀世音菩薩慈悲的眼淚所化生,也是清淨蓮花所化現而成。全身以有形的綠色喻示著:衪有如綠地肥壤一般的慈德,心地善好善妙,具足養份、靈氣而生長、潤澤萬物,慈憫饒益於人,令一切眾生樂於親近供養,得到自然的歡喜、滿願。

 


大竹法明精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G_2164.JPG

只有自己先彎低身軀、平靜內心,
光明才能安穩的立於身上,
有了光明就能啟發智慧,
如此才是點燃光明燈的真實意義。

每逢春節期間,家家戶戶幾乎都會到寺廟點光明燈,祈求新的一年能順利平安、光明智慧,使新年有新氣象與新作為,可是當外在的儀式結束後,卻忘了最重要的步驟——替自己的內心燃燈。

假使神佛要為大家點光明燈,可是我們的內心不能穩定、平靜、低心下氣,即使神佛慈悲特地降臨你家,也難以點燈,因為我們的內心與光明無法相應。譬如:請來一位專業的裝燈師傅到家中安裝燈座,但家人卻是吵鬧不停,到處奔跑嘻笑,那麼裝燈師傅要如何安裝燈座呢?所以想要祈請神佛為你點燃心燈,首先應當低心下氣、穩定心性。

過去劫曾有一古佛,名為燃燈,因其出生時身邊一切光明如燈,故稱為燃燈佛,又名「定光佛」或「錠光佛」,曾為釋迦牟尼授記,預言他未來將成佛。相傳釋尊過去世修菩薩行時,曾以蓮花散於燃燈佛身做作為供養,用長髮覆蓋在污泥上,讓燃燈佛行走,使佛不會把腳弄髒,又把自己的後背當做坐椅,請佛坐於背上開示法義。釋尊以至誠恭敬心來供養燃燈古佛,無非就是要祈請燃燈古佛為自己點燃光明,開啟智慧。

燃燈佛的意義,就是覺醒一切眾生,給與眾生光明智慧。「釋迦」表「能仁」,能以仁慈之心對待一切人;「牟尼」則是「寂滅」,表清淨無煩惱的意思。由於釋迦牟尼佛能平靜自心,才能受到光明的加持,慈悲之心才能生發,無有光明則難以產生仁慈的心。所以釋尊請燃燈古佛坐於其背上開示法義的另一層涵意,即是只有自己先彎低身軀、平靜內心,光明才能安穩的立於身上,有了光明就能啟發智慧,如此才是點燃光明燈的真實意義。 


大竹法明精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其實,榮與辱的感受,不過片刻之間而已,
若能淨修忍辱之耳根德性,四處無礙,清淨無染,
則任憑他人說什麼污言穢語,甚至無端地誣賴與冤枉,
都能絲毫不生氣,也不會怒言還嘴。

一般人所恭奉的佛相,不論綵畫、雕塑或木刻的,佛之兩耳總是垂肩之相。在莊嚴的法相中,為何佛陀的兩耳會那麼垂長?究竟是宿修什麼德性而得的?

其實佛像之所以兩耳垂肩,是因為衪具足耳德的圓滿福慧,乃有此佛陀德相。一般凡夫世眾由於尚未圓修耳德,所以耳朵自然狹小淺短。試想,連六根中的耳根皆無法清淨具足,又何以大徹大悟,萬德莊嚴?

耳朵厚長,其所涵括的無上密義,妙不可言,無法盡述。究其簡約之意旨,乃是指:佛陀經由累劫修為,清淨的耳慧乃能成就。佛陀在初始修行之時,也是同樣地耳德未足,耳朵也是短小的,當衪修為到耳慧順達,無罣無礙之時,衪的耳垂就隨之添長豐厚。經歷無量劫時光,已然百福聚集,圓成佛道,衪的耳朵自然垂肩上,呈顯出清淨莊嚴的德相。

正如家中的父母儲蓄財務一般,每次積存一些,日日積存,月月累增,一直持續,不曾間斷,終有一天,匯聚成一筆可觀的數目。

越是精嚴修持耳慧,耳朵越是圓厚渾大。這表義出:可以將他人所說的是非、批評、冤枉,當作自己增長道力的逆上緣。例如造謠中傷、詆毀誹謗、嫉妒怒罵,衪皆能一一堪忍無礙,無動於衷,任由他人無明恥笑,衪依舊滿腔的和氣。每歷經一次考驗就增廣一智,衪的耳朵就增長一些。經過無數次的重重歷煉,終於可以逍遙自如,不會在意他人的詆毀,身心俱得自在變化,無障無礙,而後成就兩耳垂肩的莊嚴實相。

一般世人,缺乏大慈大悲的胸懷,心量狹窄,每每生起無限的爭端。往往忍不住一句的諷刺、嫌棄、不敬的言語。如果自己覺得受辱,馬上心起忿恨,還口對罵,因而自招爭執之禍端,所具得的福慧自然淺薄。

其實,榮與辱的感受,不過片刻之間而已,若能淨修忍辱之耳根德性,四處無礙,清淨無染,則任憑他人說什麼污言穢語,甚至無端地誣賴與冤枉,都能絲毫不生氣,也不會怒言還嘴。如果漸修耳根清淨之法,增益福慧資糧,耳朵就會越來越長,越來越圓厚,乃至具足圓滿,如佛陀的無上勝妙德相。


大竹法明精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有些人一聽聞佛經唱頌的聲音就自然流淚,是何原因?

一般人不了解人的靈智,有感通的力量。不須藉由說話,心中即能感觸宇宙間一切諸種之氣。一感受到柔和的善氣,心中就非常的快樂,因而生出感動;若是感受到悲哀痛苦之氣,心中便會非常的不安,焦躁厭煩。

因此雖然不會諷誦經典,不能直接開解經中的奧義,聽了誦經的音調,自然而然也能感受到經中所深具的清涼、柔和的氣氛,靈感中因為接受到此自在的性樂,慈悲的功德以及善德普化的輕軟潤澤,而自然地流出眼淚,此乃悲心現前的緣故。

所以奉勸諸位大德:平時應依佛的方法去修靜,修禪。在息卻妄想,入正定之後,內在自然可生起自性感通的妙力,感受諸種善惡、好壞的示現。這些事實都要各人在寧靜中去體會才能印證出來,實在是用言語所難以說明的。


大竹法明精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自古聖賢,
多有閉關的修持法,
到底閉關真正的用意與方法是什麼?

閉關一般的方法是靜靜地閉守在關房內念佛、持咒、禪坐,不出關外。質而言之,閉關是指防閉妄想心、邪行、惡口等諸種惡業,閉其心關、口關、身關三關。為了達到此修持的目的,應該選擇持殊的環境,才能以事應理,以契妙機。

常人身處紅塵千丈的市廛鬧區,往往坐令狎邪的朋友日日動以邪說歪論,如何閉其口關,令舌根清淨?坐令美色、財利興於前,如何閉其眼關,得其淨觀?自然行事不淨,口德難修。

因此必得尋找一淨處,澈底專修三業清淨的觀想,以契合佛行,入佛清淨。譬如:

閉觀音關,修觀音法,就是要期能修到如觀音之身口意三業盡淨,應現萬千。閉本師關,就是要修如本師教主身口意的能仁寂滅,如如不動。閉阿彌陀佛關,則要修持阿彌陀佛的身口意光明無盡,偏佈十方。總之,既要閉諸佛的關,就得學諸佛之功德,全心一致,力行其德,內修其功。

迨佛德佛行成就之後,以之佈化施教於一切眾生,方才算是達到閉關之目的。


大竹法明精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密宗重觀想,何以不直接看佛相較為清楚?

所謂的觀想乃是以心去觀,而非以肉眼看。若是直接看佛祖,就不稱為觀想了。觀想是攝心除妄的功夫。

禪坐之時無法觀想清楚佛相,是因為我們的妄想太多,平日看佛相的時間太少。一般的人往往熱衷於追求享受,將一切時間、心力用來爭取物欲,故而念念皆是世間五欲之攀緣,這可由家中的一切擺飾,妻子、兒女的言談,以及辦公室的一切話題,不費力地觀察得到。

對於佛、菩薩憶念的時間較少,總是等到遇著困難之時才想到要有求於佛菩薩,如此當然很難觀想成功。所以若能專心除去妄想五欲之執著,經長時間的觀想,即能觀想成功。

 


大竹法明精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真正的真理,
並非用言語所可說出真實義諦的。
惟有悟入佛的無上理智,佛的淨境,
到達至極之時方能明知。

教主拈花微笑言:「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非相,不立文字,教外別傳。」其蘊藏的真義是什麼呢?

此句法語的妙義不可言說,這是佛陀心中自然性妙的無上智慧,藉著世間名相所發出的化世之聲。

其實,一切心意,言語音聲,難以盡喻。譬喻而說:有人發出哀怨的聲音「唉!」,雖然知道他的心中必有許多煩瑣之事,蘊積於中,久久無法解開,但是實在難以體會,此聲長長的嘆氣,究竟代表著何種的困難與冤曲之事?實際上僅此一聲「唉!」,就包含了無邊無際的委屈。若是已經委屈了三年,以三年的委屈方才吐出這一口唉氣,何能據此了解其中的真情實境呢?若想查究也查不出所以然。

因此佛陀才說:「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非相,不立文字,教外別傳。」明言:真正的真理,並非用言語所可說出真實義諦的。惟有悟入佛的無上理智,佛的淨境,到達至極之時方能明知。

因此,教主才以〝心中所具的無上理智,最極之淨境,最妙之勝樂。〞這幾個文字作為代表。爾後的人,無有佛淨佛智,自然不明其義,必須真修佛行,才得以會悟,而達到同入清淨,同證無上理智的妙境。

須知,了了數句即已包括了一切功德,一切圓滿,與佛陀內心中無量的靈智,是不可能用言語說出其堂奧的。總之:包涵著無法勝量的樂、淨、慧,有著無邊的聖妙,無上利眾之善德,與至極無以言喻的成就。千古萬佛,都與之同德同慧,無二無別,而歸納為:最究竟圓滿之境域。用以代表佛心佛德,示現於靈山會上。

切勿認為依文逐字的解釋就是妙義之所在。若以一字字的解釋為真,實在如同聽到別人嘆氣,不知其內情,而妄加猜測了。


大竹法明精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密宗之修持、唸咒、觀想,如何才能夠直入佛心?

不管持咒,念佛號,觀想都可以直入佛心,但是直入佛心的先決條件是:不可有世間的諸種欲望,不可有貪、執。若行者的心中還有執著,還存有心所,則所持的咒語、佛號、觀想皆會受到影響,而無法直入佛心。

就如同山中的泉水,要接引到家裡,必須設置水管接引,泉水方能順利地流到家裡。若於半途水管被阻塞、截斷、毀壞,則水就無法順暢地流到家中。

同理,眾生的心要通達佛心,就不可受貪、瞋、癡、執著等的影響。有一分的執著,則受一分的障礙。有十種的執著,則受十種的障礙。既然受到障礙,則無法使心安定。既無安定,則無法與佛相應,直入佛心。


大竹法明精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有一同修,在父親亡故之後,由於孝思之甚,因此到舉行經懺的寺廟為亡父參加大悲水懺及梁皇寶懺,祈求救拔亡父,上昇褔地。然而在為亡父拜懺完後,竟得二夢,一次夢見父親臉色愁苦,鼻頭黧黑地立於面前,好像在訴苦的樣子。一次夢見父親掀起上衣,而後看到父親的肚子中空無一物。此二夢很顯然是來傾訴:所為他做的拜懺功德,完全未得到,至今仍然身處苦境,無有福份。

拜懺是許多學佛行者藉以消災祈福的重要法門,那到底拜懺的功德如何呢?

一、 所有的經懺以及有超拔之密法、燄口、蒙山,確具超度施福的功德:

所有的懺法,都是古今大師酌古準今,事理雙備的無上法要,祈令在人天交欽之下,照醒昏迷。因此若能以懺改業罪,行功立德的真實心行為正行,以懺法的儀軌事相與無上密咒為輔行,自然可使參加懺法法會的信眾,隨此懺文,而懺罪轉念,清淨宿業,進而趨入心業體空的實相,得無上福。

尤其初機行人,尚未能夠深知實相的義諦,當然更須藉著懺法法會的事相的輔助。因此法華經才說:「我以異方便助顯第一義。」主持拜懺法會的師者設若能夠依照懺法力施教化,令參加者明白懺文之義諦,而自省其非,道歸於正念,實造出足可迴向業債主的功德,當然確具超薦的效果,而獲褔無量。古今感應的事蹟,因而不可勝數。

二、 若是未依懺文以方便教化,只是梵唄唱誦,則所得到的功德必然不多:

所有懺法功德的來源,產生自教化緣眾,啟迪迷闇,淨滌貪執,已如上述。依梁皇寶懺而言,其製作之因,乃因梁武帝之郗后生性陰毒,死墮為蟒蛇。一日現身祈求武帝為牠行一功德,以為拯拔。梁武帝乃禮請誌公禪師搜索佛經,錄其名號,作成懺悔文,代郗后禮佛懺悔,淨其三業。並將此文印製成書,流傳後代,作為懺悔之典籍。後來此蟒蒙武帝著作懺文以利濟後世的功德,得生忉利天。梁皇寶懺第一卷即記載此懺法教化的目的是:「欲守護三寶,令魔隱蔽,催伏自大增上慢者,未種善根者今當令增長。若計有所得,住諸見者,皆悉令發捨離之心。樂小法者,令不疑大法。樂大法者,令生歡喜。」

也就是在受教所懺文之後,貪蓋要能夠淨捨,善根要能夠生長。同時,又說明此懺法一切功德的來源是:「今日道場,幽顯大眾,立此懺法,並發大心,有十二因緣。」

惟有使參加法會的幽冥眾生與生世眾生,都發十二種大心。而後:「所悔清淨,所願成就。」才能真正清業免罪。可知拜懺的目的不在鐃鈀鐘鼓,協律吟唱。

至於水懺一書之立意,亦與此相似,故在懺文中一一列舉業罪生起之因與招感業報的細情,以及如何悔悟之法。實在就是一本帶領大眾清淨三業,修滌心性的教本。若是放棄依文教化的機會,只是吟哦唱頌,具文一番,信眾在音律喧囂之中,不知懺文的義理,失去了弘法的利益,自然所得到的功德不多,何能消業?


大竹法明精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2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