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法師信箱 (10)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圖1.JPG

你單獨面對自己的心靈,
你的不穩、你的不安、你的恐懼、你的執著,
你要把它找出來,你要面對它。
然後你要一一修持過關,到最究竟,
當你剩下自己一個人跟自己的心靈相處,
你很自在,這就叫做禪定。

雲生問:只聽經無禪定會不會比較沒有進步?

答:當然。但是要達到禪定之前,先要基本功夫具足。若將心比喻為地板,心要進入穩定的狀態,如同地板需經過大掃除,大掃除過後,再進入這個環境,才能體悟到禪定清靜的法惠。修禪,並不是用想的,就可以進入禪定的境界,禪定是靠修持而來的功夫,如果內心累積的垃圾太多,並無法進入禪定的清靜狀態。禪定需要的功夫包括對自己的覺醒,亦即了解自己的毛病習氣及重大缺點障礙。如同經文中提到「不為魔伴」,「魔」可能來自親近的人事物、還有自己的習性、喜好及慾望,須先將魔伴清除後才能漸次修行。是以,禪定需靠踏實的修持體悟而來,而不是每天坐在那裡強迫自己什麼都不想,否則禪定的境界永遠只能淪為一種希望、嚮往、一種幻境。

圖2.JPG

雲生:之前我父親過世,我傷心非常的久。當時看的一本書提到,一定要經過禪定的階段,才能有智慧來面對人生中的無常大事,如果只是用想的,大概沒有辦法過關。

答:在家修持的居士,要克服的障礙更多。舉一個例子,就好像將點燃的蠟燭擺放在室外大風中,若想要讓這個蠟燭的火焰完全靜止不動,是非常困難的。任何一個修行者,除非是已經見性掌握住自己心性的成就者,無論道行多麼深,若將之置放在一個外緣紛雜錯亂的環境中,都不可能完全不受影響。所以在家居士必須幫自己營造適合修行的環境,例如養成一個良好的習慣,每天利用五分鐘、十分鐘的時間,萬緣放下,只有跟自己的心獨處,提起覺醒。覺醒的第一步就是先認清自己的屋子確實很髒,必須很用心的做大清掃。如果放任屋子很髒不去清掃,卻一再想像屋子很乾淨,這就好像不誠實面對自己的心,自己的盲點、障礙點到底在那裡,也不去改正它,卻只想從數呼吸打坐的方式進入禪定的境界,這樣的禪定境界將只是一場短暫的幻境而已!無法根本解決人生所要面臨的種種困境。

圖3.JPG

雲生:最近我妹妹送我一本《僧侶與哲學家》作者最近所寫的《快樂學》,裏面提到自己的經驗,有一次他到印度去旅行,本來有預定座位,但是那一節車廂並沒有來,所以他只好跟很多印度人擠在完全沒有窗戶的車廂裏面,此時的他又發燒,手提電腦又被偷走,在這樣一個非常不舒服的環境裏,歷經一段很長的時間,他卻沒有一絲負面的情緒,內在是很正向的。我想說,人怎麼可以做到那樣的一個程度,因為外在的環境是如此的惡劣。譬如我們如果狀況很好的時候,當然可以心情很平穩,但是如果十點趕著要出門,孩子在旁邊鬧,馬上就覺得煩燥起來了。所以很嚮往那樣的境界,那要修行很久才能達到。

答:這個是源自於他過去生中,都不斷在這個點上面下足功夫,他才有辦法在真的緣境現前的時候,心還能保持清淨。我們想要在修行境界中提升,就一定要有所捨,有所付出,有所犧牲。

大竹法明精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堅固的道心與深刻的道行是需要不斷熏習、長養的,
如同培育一株樹苗,必須非常用心的澆水、施肥、翻土、除蟲,
等到長成茁壯堅挺的大樹後,
才能耐受得住冰雪風霜的考驗。

問:為何人總是在遭逢逆境時才會領悟到修行的重要?

答:這是道行基礎不夠深的緣故。每個人過去生與佛法所結因緣的深淺,對於修行所下的功夫,以及習性、嗜好、欲染都不一樣。能夠先知先覺的人是因過去生與佛法所結的因緣較深及修行的功夫足夠,所以只要自己有一點體悟,或是看到周圍親朋好友的無常變化就會想要尋找答案,不必等到自身遭逢重大變故才會想要學佛修行。但是人的習性往往在順境時好逸惡勞,盡情恣意地消用福報,所以無法體會無常,總是要等到福報消盡,自己發生重大變故時,才會想要學佛修行。另一種人雖然命運坎坷困頓,卻也不會想要學佛修行,這是因為深重業力的障礙遮蔽,所以沒有福緣逢遇佛法與善知識,即使遇到了也不會珍惜把握。

一般會有意願來學佛聽經聞法的人,其實累劫以來都跟佛法有緣,可是往往都只是與佛法結個善緣,譬如:雖然固定聽經聞法,可是只有在佛寺、道場中才充滿法喜,才懂得捨下萬緣,把握清淨自在,可是一出佛寺、道場,日常生活的起心動念、言行舉止,仍然隨順自己的習性、嗜好、欲求,沒有真正將佛法深刻內化成自己的身口意,因為功夫下得不夠,當各種欲染的緣境現前時,就很容易受業力及習性的牽引而迷失。

堅固的道心與深刻的道行是需要不斷熏習、長養的,如同培育一株樹苗,必須非常用心的澆水、施肥、翻土、除蟲,等到長成茁壯堅挺的大樹後,才能耐受得住冰雪風霜的考驗。如果只是偶爾在葉片上噴個水,那麼撐不了多久,這株樹苗就會逐漸枯萎凋零了!


大竹法明精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轉化心念就是「轉識成智」的功夫。
「識」,就是自己平常的起心動念,
這剎那、剎那的念頭當中充滿了分別、執著、煩惱、痛苦、不自在、不自主,
必須以佛菩薩、聖者的智慧來取代,
才能擺脫習性業力的牽引,而得解脫。

問:如何轉自己的心念?

答:第一是福份要夠。福份不夠或是業力大於福份的話,負面的念頭會轉不過去,因為力量薄弱。所以必須不斷地行造功德,累積自己的福報。福報具足的人,就如同電燈泡燭光的瓦數愈多,光線就愈強,愈能夠驅逐黑暗,對抗業力。

第二則是要運用方法。先找出自己的癥結點,再運用一些簡單有力的話頭、標語或是佛經中的智慧語來提醒自己。比如說,知道自己缺乏耐心,很容易衝動發脾氣,那麼可以提醒自己:「瞋怒之火燒功德林!」、「慢一點!先深呼吸,集中注意力在呼吸上,數呼吸,緩個幾分鐘再反應。」每當衝突的緣境現前時,立刻運用這樣的方法,反覆練習幾次,可以幫助自己在憤怒的當下提起覺醒,減緩因衝動而犯下身口意業。

又如,知道自己比較捨不得布施,可以在布施的機緣現前時,提醒自己:「菩薩的六度萬行以布施為首」、「捨財得財」、「捨得!捨得!有捨才有得」、「行布施、種福田」。逐漸克服慳貪不捨的缺點。

如果發現自己的個性很容易對感情依戀、執著、想不開,此時應想起金剛經的偈語:「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或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提醒自己諸行無常,要放下執著。

而面對各種複雜紛亂的人事物時,難免心情會煩燥、憂悶、沮喪,沈重的壓力讓自己喘不過氣來,這個時候,聖嚴法師的智慧語:「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經常能對撫平穩定自己的情緒起很大的作用。

轉化心念就是「轉識成智」的功夫。「識」,就是自己平常的起心動念,這剎那、剎那的念頭當中充滿了分別、執著、煩惱、痛苦、不自在、不自主,必須以佛菩薩、聖者的智慧來取代,才能擺脫習性業力的牽引,而得解脫。


大竹法明精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問:學佛的目的最後是要知道自己會怎麼死,請問這是可以自己決定的嗎?

答:如果是自己可以決定的話,那表示你過去世的修行根基非常足夠,根器很高很大,功德力夠。否則我們大都是身不由已。我們很希望是這樣,可是我們的習性會把我們拉到另一個地方。例如說,我們知道情要放下,可是就偏偏放不下,這就是我們沒辦法做主。

那為什麼佛就可以自主?他們也是修了無量劫,不可說不可說劫的時間,都在修菩薩道,不斷的修,不斷的修,修到成佛,所以他們可以做主。可是我們修行的時間都還很短,業力和習性又大於我們的功德,當然會被業力和習性牽著鼻子走。希望這麼做,可就是做不到,這就是成就和未成就的關鍵點。

有些人下定決心,發了願,決定就這麼去做,這麼去克服,克服的程度愈多,成就的功果就愈大。但很多時候,第一個發不了那個願,第二是發了願但沒辦法照著做,一直不斷重複這種習性的生活方式,當然就變成「知道可是做不到」。


大竹法明精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W020071102392313971842.jpg

問:佛陀故事中有「割肉餵鷹」的偉大行為,這在我們助人的時候是可行的嗎?萬一我們幫了對方,對方不但不感激,吃了一塊還想再吃,那時怎麼辦呢?

答:如果一個人很小氣吝嗇,我們要去度這樣的人,就要表現得比他大方,久了他就會看到自己非常吝嗇和小氣的點,然後才能夠影響他一點點。

佛者「覺」也,佛是覺醒的人,他可以「割肉餵鷹」,我們未必可以。換另一說法,就是我們在度人的時候,要隨著自己的能力來決定要「割肉餵鷹」到什麼程度。假設自己能力還不足、道行還不穩,就去做「割肉餵鷹」的布施或成全人,到後來是兩敗俱傷。就像你說的,可能會被反咬一口,而從此對人性失望;對方也沒有因此被感化,吃了一口還要再吃,所謂「軟土深掘」。

這是一個過程,成全人的過程中我們會吃很多的苦虧,從這之中累積經驗,經由不斷的修行,就知道什麼樣的人要用什麼方法來幫他,可以做到什麼程度。就知道也有一些人非我們的能力能幫,俗話說:「惡馬惡人騎。」只有當他碰到一個比他更可惡的人,吃到很大的苦虧,他才會反省自己;這種人就不是那種很慈悲很善良的人可以度得了的,慈悲善良的人反而會被吃得死死的。但我們可以等待,等這個人跌跤,吃了很大的苦,開始有一點反省的能力時,才有一點點因緣,可以讓我們這種善良的人發揮一點影響力。

假設這個人是一條毒蛇,他快餓死了,我不是直接用手拿東西給他,而是把它關在籠子裡面,還要把食物用很長的夾子夾住,才能給它。這就是佛的智慧,佛會以不同的分身度不同的人。而非只是單純地想著要慈悲度人,不看對象用方法,結果人沒有度到,自己卻跟著受損,這就是沒有智慧。

可是因為人性太複雜,有時候幫人的過程中,難免會受挫折,把自己搞得傷痕累累;從這個過程中,你去體驗,增長你的智慧,向佛的圓滿覺性邁進,慢慢的你就會知道該怎麼做。


大竹法明精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問:若某親友曾做了很對不起自己的事,只要一想到就很生氣,但彼此又不可能從此不見面。明知這樣的想法對自己沒好處,應該放下,但又做不到,為此十分煩惱,該怎麼辦呢? 

答:不必強求自己在當下就原諒對方或放下,這對任何人來說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此時可以把焦點和時間放在對自己好的事情上,例如固定聽聞正信的佛法,上一些有興趣的課程,幫自己和孩子安排有意義的活動,結識幾位志同道合的朋友等等。

當累積到足夠正面的能量時,自然就知道該怎麼做對自己最好,那時也許就沒有所謂原不原諒的問題,因為已經不重要了。


大竹法明精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問:現代人已經很少可以在家往生了,即使許多老人家希望自己在往生時能有基本的尊嚴,例如不要做氣切,或一些急救的動作,可是站在子女的立場,通常都希望儘量急救,像子女這樣的牽絆會不會對父母造成影響?

答:會啊!非常大的影響。

記得之前看到一篇文章,寫一位在醫院工作的人,好像是護士,他看過太多這樣的例子。例如,某位往生者已經學佛學很久了,一直希望子女不要急救他,可是子女,可能是因為家產還沒有分配好,或其他各種因素,要求醫生一天打幾十支強心針,一定要把他救活,等到某人回來,要他交待清楚,這都是為了個人的私怨。所以我們會說,有時候「六親就是六怨」,搞到往生者七孔流血、面目猙獰,帶著恨意走,因為他沒有辦法接受子女這樣對待他。

所以我們為什麼要說,「自渡要渡人,自利要利人」,尤其是針對家人。也有些人會想說六親就是六怨,情願自己一個人清修,因為有太多錯綜複雜的因緣在其中,沒有辦法照往生者的意願走。

也有一個例子是已經吃素吃很久了的人,老年時變得有些痴呆,有時候可能是手腳不能動,只能任人處理,子女為了方便就隨便餵他吃葷的,造成他心裡對子女很大的怨恨。這樣的例子很多。

溝通很重要,和子女要有良好的互動。不然就是在死前,周圍要圍繞善緣,這就要靠我們的智慧。上師曾經說,「人要運用智慧去經營,用心的對人經營出善緣,不管是有親屬關係的六親,或外面沒有親屬關係的好的善緣,讓善緣圍繞在身邊你才走。」就好比助念,目的也是讓往生者周圍有一個佛的善緣來護住他。即使是一位修行很久的人,也不能隨便,在往生時要營造一個最好的磁場來對待他。

有智慧的人知道如何趁年輕時就讓自己有善緣,不管是自己的六親,或有緣的朋友,下輩的人,圍繞在你的身邊,來護持你,幫助你在往生的那一瞬間,人說臨終一念,會是正確,是好的。這就是有智慧的人如何去選擇過他的一生。

大竹法明精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1(001).jpg

所有世間的因緣都是「共」的。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不是「共福」,就是「共業」。
你會出生在這樣的家族中,成為他們的後代,
其實都是有因有緣的。

問:藥師經經文提到:「…書怨人名,作其形像,以惡咒術而咒詛之。」詛咒人的人難道不會有報應嗎?

答:會。一個人內心會起這麼大的瞋恨心,瞋恨到必須要詛咒人,其實當下他就在受地獄苦了。而且你詛咒人,別人也想辦法下咒術詛咒你,你就落入可怕的鬥爭遊戲中了。以後在身心方面,都要付出很大的代價。

2-2(001).jpg

問:我們雖然知道害人會有不好的下場,可是好像都看不到他們應有的報應?

答:佛法講的是三世因果:「過去所做,現在所受;現在所做,未來所受。」不是沒有報應,是時候未到。而且人不可能完全只做不好的事,在累劫的因緣中,一定也曾施行善德福業,而他今生所受的福報,當然是源自於過去生所造的功德,在其福報尚未消盡之前,業報的因緣就還不會成熟現前。

2-3(001).jpg

問:有些人一生做盡惡事,可是自己本身卻沒事到終老,但是好像拖累到下一代,下一代即使不斷從善來彌補,卻也是衰事惡運連連?是不是很不公平?

答:所有世間的因緣都是「共」的。人與人之間的相處,不是「共福」,就是「共業」。你會出生在這樣的家族中,成為他們的後代,其實都是有因有緣的。所謂「共」的意思,就是你必須去承擔,承擔祖先的業,承擔家人的業,彼此之間的福、禍、遺傳基因、價值觀念、習慣性,都是相互影響牽連的。祖先有德、有福,也是庇蔭到後代子孫。如果福報夠,當然會選擇出生在有大福德的家族裏面,但是每一個人都是依據其各人所造的業力、福份、習性等,來決定他會投生到什麼樣的家庭。

2-4(001).jpg

問:何謂「默照禪」?

大竹法明精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問:師父常要我們注意自己的身口意,多積德少造業。對一般人來說最易造的多半是口業,我自己的經驗是,有時難免會向好友A抱怨朋友B,造成A對B不好的印象,甚至影響到A對B的態度。或者在不是很瞭解一個人時,隨意附和/對他下判斷,後來發現對方其實有很多優點,彼此甚至因此成了好朋友。請教師父,要怎麼樣才能避免造下這些口業呢?

答:心中有怨氣或煩惱,一直壓抑著不說出來,並不能解決問題。因為還在修行,適當的疏洩有其必要,通常找好朋友倒倒垃圾,抱怨一番,事情也就過去了。但這個傾訴的對象很重要,第一他不會亂傳話,第二不把這些抱怨放在心上。

要知道世人沒有十全十美,每個人都有缺點,也會有優點。一個有智慧的人,不會因為朋友有某些缺點,就從此對他拒絕往來,更絕對不會故意去測試對方的底線,明知他守不住秘密還對他說一大堆,就是在找彼此的麻煩。要學著去多看朋友的優點,避免對方的缺點。


大竹法明精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問:學佛和學問有什麼關係?為什麼藏傳佛法要辯經?它的目的是什麼?

答:因為眾生各種疑難雜症、各種問題都會有,菩薩要廣學多聞,才能夠渡眾生,否則就會被眾生給考倒了。辯經是假設有人問這樣的問題,你要怎麼回答他,加強自己的口才和思考能力。用這種方法來訓練自己,如果被問倒了,也知道自己那方面不足,再去加強。

其實這都是在向外求,可是向外求也是一個很重要的階段。例如你如果不瞭解經文,如何能對照經文來修行?當然瞭解經文是一種向外求,卻是一個很重要的向外求,接著要向內求,對照自己的行為,看是否和經文相應,這才是最困難的階段。

聰明的人學佛,反而常要轉好幾圈才能進來。記得以前上師常對某些大學、碩士、博士的弟子灌頂,提醒我們說,「你如果把你的知識學問帶來學佛,絕對不可能成就。」上師也常要我們不可以貢高驕傲,要把自己所學的知識放到一邊去,要很低聲下氣,因為佛法和我們所學的世間學問是完全不一樣的。學問很好很聰明的人,可以很快理解經文,可是對修行完全沒有幫助,反而是更大的障礙。

我們現在都還在外面的階段,但沒有這個階段你進不到裡面來。

所以我常講說,「最大的神通是你能瞭解自己,又能改變自己。」這是很困難的。我們都以為自己最瞭解自己,然而太多的盲點,太多的執著,太多對自己錯誤的自信和偏見,又不願意承認,都在阻礙我們。若你能瞭解自己,又能改變自己,還有比這更大的神通嗎!如果有辦法做到這樣,有什麼問題不能迎刃而解!

每一件事情都是我們自己的想法、做法,自己的身口意造作的結果,有些是過去生累積到現在,有些搞不好是你一個月前,一年前,五年前,不知不覺的做下這樣的身口意,以至於現在有這樣的果報。若有辦法瞭解這些,不好的去制止它,好的讓它繼續發生,所謂「未生惡令不生,已生惡令斷。未生善令生,已生善令增長。」這在四正勤和三十七助道品中都有講到,都不是容易的事情。

大竹法明精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