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子夜明燈—仁波切開示之疑問解答 (32)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有人說:「修行以念佛法門最好,
因為念佛法門是普傳的方便法,
即使業障、習性深重,只要勤念"阿彌陀佛”,
就能夠帶業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在那裏繼續修行。」
這樣子的觀念是不是正確呢?

典璧尼瑪仁波切開示:

既然稱為「方便法」,就是為了適應某些根性的眾生,因為畏懼困難、艱辛的方法,只喜歡以簡單、輕鬆的方式來學習,為了屈就於他的喜好,故大開方便門,鼓勵他先以口唸「阿彌陀佛」的方式,將之引領進佛門,再循循善誘,漸次地導入究竟法門。

其實,佛說諸妙法,都是為了適應各類眾生,使其人生走向褔慧圓滿的境地。這是修行的最終目的,但眾生的根器、因緣、喜好、修養、褔慧參差不齊,佛只能應機設法使眾生修行。

譬如«妙法蓮華經»的«化城喻品»:「化城」,是譬喻因佛知道聲聞、緣覺畏懼成佛之道的旅途遙遠而停止不前,所以先說方便的二乘法門,幫助他們先證如化城似的二乘境地,當他們入了化城,休息片刻,便告訴他們,此非究竟,尚須前往成佛的涅槃大城。由«法華經»中可知,方便法門是佛的慈悲,循循善誘諸眾生令入佛智,契入實相究竟涅槃。

大部分的芸芸眾生,鎮日只知汲汲營營於追求欲樂的享受,閒暇之餘與人相聚,不是相約到處吃喝玩樂,就是口說是非、八卦,恣情縱意地道人長短,品頭論足,如此日復一日、毫無意義地消磨浪費掉寶貴的光陰。要度化這類根器的人,若冒然地要他在初接觸修行時,就捨現世安樂,發出離心與大悲心,願成無上究竟佛道,恐怕難免心生退怯,無法前進,此時如果能夠向他介紹念佛的好處與感應,鼓勵他多念佛號,依憑著阿彌陀佛慈悲願力的庇護與加持,即使尚未修持圓滿,也能帶業往生極樂淨土,在淨土中接續修行的功課。以如此的方便,牽引他對學佛產生興趣與信心,種下良善的種子,而且在念佛定課的當下,亦能減少妄言口業,改善放逸雜亂的心續。

若是真正信心堅固、發心修行的上根器者,善知識當為他解說更深的法理,例如菩薩的六度萬行: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空性。若想成就佛道,一定要不間斷地累積福德資糧,並改除習氣毛病。因為習性就如同盜賊與毒蟲,會毀損我們的慧命。並進一步地解釋:所謂念佛法門的「念」,並非只是口誦「阿彌陀佛」的名號而已,更重要的是「心行」,心心念念與阿彌陀佛的無量光明、無量清淨相應,這才是真正究竟實相的念佛法門。

這裡必須注意的是,一切法門都是適應眾生根器而開展,勿存排斥之心,執自我之見,而毀他人,也不可批評法門高低,而貢高驕傲。對於某些信仰型根器的人而言,高深的佛理未必能聽懂受用,簡易的念佛法門,能夠讓他產生純淨的信心,精神亦得以有依歸。若謂其念佛不夠究竟,反而會讓他的信心動搖,變得無所適從。

譬如:請大學教授教導國小學生,未必能勝過小學老師,因為小學生有他們習慣的模式,教授的教學無法使他們真正的受用。又譬如:有翅膀鳥兒與羽翼未豐的雛鳥,要前往同樣的目的地,前者可以展翅直飛迅速到達,後者只能等待或者跳躍式地低飛,當然花費的時間就更長了。眾生的根器個個不同,就好比工作行業的類別亦各有不同,視其能力高低,每人選擇自己能勝任的職務發揮,一點兒也無法勉強的。

世間諸法森羅萬象,諸法各有其性質與各種作用,依一切法的因緣隨其發展,即是最好的”法門”。

大竹法明精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人一生最重要的,是追求靈性的光明智慧與功德褔報,了解真理並貫徹實行之,如此良善業報的循環,才是對過往親人最有意義的做法,也才是慎終追遠的精神所在。

有人問:「想要用佛教的儀式處理親人的喪禮,以素菜祭拜亡者並供應全素餐點,可是參加的親戚朋友,與亡者生前都是以葷食為主。請問這樣會對亡者不尊敬嗎?對參加的客人會失禮嗎?」

典璧尼嘛仁波切答:

人往生後,最重要的是關心亡者心靈是否得到光明、功德與清明自在。人們在世時,因身體的需求,所以要有茶飯飲食,等到身體毀滅殆盡,將不再受用種種的物質營養,此時亡者的心靈感受,才是我們要謹慎顧慮的,這遠比任何排場儀式來得更為迫切需要。

我們以為祭拜亡者,牲禮愈豐盛愈代表恭敬,對於來參加喪禮的親友一定要請以葷食,才能讓親友吃得盡性並且不失禮。殊不知真正的事實情況完全相反:我們無明的作為,讓亡者背負更多生靈枉死的業障,而且殺得愈多,亡者的心靈更是昏闇難安。因為亡者所能接受的只是我們的「心意」,我們如果為了亡者而去殺害生命,自然地亡者也會受納這種「殺生的心意」,跟眾生結下惡緣,相信令誰也無法安心自在。

《地藏菩薩本願經》中《利益存亡品第七》云:「我今對佛世尊,及天龍八部人非人等,勸於閻浮提眾生臨終之日,慎勿殺害,及造惡緣,拜祭鬼神,求諸魍魎。何以故?爾所殺害乃至拜祭,無纖毫之力,利益亡人,但結罪緣,轉增深重。假使來世或現在生,得獲聖分,生人天中。緣是臨終被諸眷屬造是惡因,亦令是命終人殃累對辯,晚生善處。何況臨命終人,在生未曾有少善根,各據本業,自受惡趣,何忍眷屬更為增業。」

亡者臨終之日,一定要謹慎小心不要再殺生害命,結造惡緣,以此來祭拜諂媚鬼神魍魎。亡者已經罪業滿身了,在世親友又再加深他的罪業,此時的亡者,真的是有口難言,即使想要向親友解釋,也沒有人可以聽得懂,萬般無奈,非常痛苦。

再者,那些被殺害的生靈,全部去找亡者爭辯討報,連累亡者,令亡者拖延得以往生善處的時間。更何況亡者生前沒有行造絲毫善事功德,原本就必須依照自己累積的惡業受報,現又因在世眷屬的無明,更是增添加重亡者的罪業負擔。

對於喪事期間的處理態度,至聖先師 孔子曾說:「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喪禮,與其哀不足而禮有餘也,不若禮不足而哀有餘也;祭禮,與其敬不足而禮有餘也,不若禮不足而敬有餘也」。孔老夫子可謂是中國歷代對禮樂制度最有研究之聖人,他為我們解釋得非常清楚,各種禮樂制度,其最重要的精神,是我們的恭敬心、正心誠意之心,並不是考究那些繁文縟節,隆重的表面排場。況且我們在喪禮中,應該竭誠致哀,素衣素菜,不該再想平日口腹之欲的享受,這才是喪禮中所要表現的真正精神。

又孔子云:「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是期望每一位眾生都能明「禮」,明白為人的重要在於仁、義、慈悲之心,而體現於儀式制度與日常生活之中,如果只求外在行為的制度規範,重視外表虛文才華,終究空無所得,枉費身為人的尊貴靈智。

人一生最重要的,是追求靈性的光明智慧與功德褔報,了解真理並貫徹實行之,如此良善業報的循環,才是對過往親人最有意義的做法,也才是慎終追遠的精神所在。


大竹法明精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有弟子請示:
「有些親友常抱怨:
在未拜佛學佛之前,尚不覺得受苦,
信佛拜佛後,反而愈拜愈覺得痛苦,
這到底是什麼原因呢?」

典璧尼嘛仁波切答言:

未信佛前,沒學到佛的覺性,欠缺敏銳的智慧,即使淪受苦境也不識苦的滋味,並非真的無有苦。至於拜佛信佛後,由於受佛加持,凡事能明正理、識因果、依智慧,所以能體認到什麼才是人世間的苦源。則當苦一來臨時,即刻明悟覺知,知所反應,頓然感受。

反觀,缺智昏闇的人,覺性較為愚鈍,只迷於五欲,即使身陷在火宅中,煎逼萬分,也不自覺,從不甚求自在解脫。而且由於未明禍福因由,日日妄做無意義的事,不知趁此難得人身再行善造德、廣種福田,雖在福中,卻不想增上福,是以身福很快就消盡,如同冰塊所化成的人,分秒不斷地耗損溶化,自然福消苦至,業滿禍臨。

學佛之人明悟真理:一切禍褔全繫乎善惡人心。從此覺知:只要做什麼事就會損己消福,而知所節制,不敢放縱;也知道做那種善行可以利眾增福,所以盡力而為,喜捨自如,全依理智行事,隨順於天命,不斷積累功德與心靈資糧,因而能漸離苦境。


大竹法明精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吾佛慈悲,為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以救渡輪迴不停的眾生,故開演八萬四千的無上法門。

佛陀所慈悲開演的真理,誠是世間無上的至寶。如果我們能將此殊勝的真理轉告他人,相信就算是在半夜,他人也都會心生歡喜,踴躍共參,恨不得馬上求教請益。然而,為何我們將偉大佛陀的真理說出時,他人卻是反應平常,不以為意呢?

其實,非是佛法不殊勝,而是因為說佛法的我們,本身的德行有所缺漏之故。

一、失德之人,言語無用

如果我們過去待人接物,失去了基本的仁義道德,不知將心比心。如今,雖然有心要弘法渡眾,即使說了半天,再怎麼譬喻論議,也都無法令人信服。

失德之人,從小至今,都不知修養自己的身心,所以活了幾十年,沒有留下好的名聲,以致在一生當中,都沒有知己的朋友,更談不上有人肯真心信服。

這都是因為我們自從為人開始,一向皆偏執、貪心、失德、偏見、自專,不顧慮他人的利益,並且無有肚量。因為做出諸種令人厭惡的行為,以致於生活了數十年,依然沒有知心的朋友,甚至連至親的親友關係都無法維繫。

如果有人從小就開始修養身心,在他成年之後,又能慈心利人,體貼周至,則知己的朋友一定不少,必能渡化很多具有善性善根的人。

二、靜觀世情,失德者多,孤獨者眾

靜觀,一般朋友的交往,通常只是看重金錢而已,非是真心的情義之交。而同事之間的相處,更是怨情不斷,紛爭四起,除非是男女之間彼此貪慕牽纏,或是另有私情目的之外,不然幾都是不相往來,鮮能真心互相扶持。

一般人在相處之時,由於自私自利,使他人吃虧受害,甚至完全不顧天理。所以,在相聚、共事的因緣中,利益一生衝突,眾人就各行其路,從此絕情絕義,宛如逃離苦境一般,再無絲毫懷念、惜情之意。

三、一有失德,渡化艱難

如果沒有累積令人信服的種種美德,就無法度化眾生,為人化解無明,令其信佛。因為既然我們過去也有同樣的劣行劣狀,在不良的印象之下,自是無法化渡眾生,成就功德。

除非是最近才新交往的朋友,因為不知道我們過去諸種的壞底事迹,才肯信服我們所說的佛理。其他舊識的朋友,就沒人肯接納、相信我們所說的佛理。

大竹法明精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弟子請示:「親近善知識聽經聞法,感受如同陽光般地照耀自己,使之充滿能量;但隨著接觸緣境的改變,自心便覺得無法保持先前的良好狀態,還需不斷地受師父循循善導,方能感覺自身的進步。請問我們如何保持心境平穩和持續不斷地精進?」

典璧尼嘛仁波切答:

舉例而言:天地間蘊孕著豐富的天然資源,像是石油、礦產、森林…,還有可再生的土壤、水、大氣、潮汐和太陽能等再生能源,都是人類賴以維生的重要原素。現今的科技便可利用水力、風力、潮汐…等發電,將隨著技術進步可利用資源增多,譬如:以閃電來說,在發出閃光瞬間所產生的電力,假使目前科技設備能夠完全接收並儲存,這些電力將提供眾人好幾年的用電量,甚至以後不用擔心用電的問題;只是現在的技術與設備尚未突破而達到理想。

閃電賜與的能量好比鈔票一樣,只是我們不是放在保險庫而是投入海中,不能怪大自然的能源不足,而是自己沒有完好的儲存設備;我們的修行也是如此,佛光普照眾生,眾生應當接受照明而無差別, 無奈自身的根器、業力、習性導致無法完全信受奉行,即使能夠奉行少法,也會因自身的缺陷漏失,如同電池漏電般地消失殆盡,難以恆久行持。

所以,佛經常提到「付囑諸大菩薩」而不是囑託凡夫眾生即是這個道理。世尊摩頂、灌注佛力於諸大菩薩全身,五臟六腑至四肢百骸無一不受佛力加持,領受佛法即能依教奉行,直至成就佛道;反觀凡夫眾生,旋教旋忘,心性難調難伏,褔慧資糧不夠,修行時常產生許多障礙而無法精進。我們的心好比機器內部,從外表看起絲毫無有損傷,但內部零件早已被欲望、習氣毛病…等侵蝕至生銹故障,即使聽聞殊勝教法也難以起相應之心,如同手機雖接上插頭充電數小時,當使用時電池卻剩餘不到數分鐘即告用罄。

雖然自身還有許多漏失之處,但只要一心恆持與不斷的努力,能精進一分則得一分,修行就如同倒吃甘蔗,結果終將甜美。


大竹法明精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有弟子請示:「經典常云:捨下諸欲,達到無我無欲的境界;但人是有需求的,不可能無欲。請問這樣的境界如何修持呢?」

典璧尼嘛仁波切慈示:

有情眾生生命的延續,必定需要食物來滋養色身。從日常的茶飯飲食,擴大到六根之感觸享樂,並延伸至未來的種種執取貪愛,這些都是每人心中所希求渴望的。

隨著科技發達與豐富的物質享受,人們應該過著無憂無慮的生活,心應當非常平靜安然,但事實上卻不是這樣的,人在食欲方面,上至天空下至海中,吃遍美味佳肴,嗜啖嚐鮮無有滿足;在錢財方面,從年青到晚年,汲汲營營於爭取利益,從未曾想要停止歇息。故民間寺廟的樑上彩繪,常以四不足--「漢武為帝欲作仙,石崇巨富苦無錢;嫦娥照鏡嫌貌醜,彭袓焚香祝壽年」,這四句諺語來勸誡提醒我們應當少欲知足,身心才能自在。

一般人之所以妄動妄為、煩惱痛苦,就是不能安守本份,所求往往超越應得的數量,過份貪心的爭取,替自己增添無謂的麻煩,才導致身心無法得到平靜。其實,我們現在所擁有的物質早已足夠,只是欲求不斷,痛苦當然不斷;還有在使用諸種物品上,應當合理的需要,而不是收藏放置、多添枝節,但根本不需要用到。

佛陀時代,出家沙門托缽乞食,宣講佛法以取得在家人的供養,目的在於維持色身健康,延續佛法慧命,衣物用具儉約樸實,故能減少不必要的操心煩惱,過著安貧樂道的生活,淡化諸種世間的欲望,漸而感受悟入什麼是一心不亂、一塵不染、一絲不掛的境界,更不受諸種物質來障礙自性的清淨本體。反之,沒有次第的修持,靠著自以為是的世智辨聰,偏見執著於有無兩端,終將迷失、錯解真如實相。

有與無的道理,可比喻成倉庫,裡面可以放滿了許多物品,也可以淨空諸物,物品自然的來來去去,但空間不會受到障礙。而我們的清淨本體也是一樣來去自如,絲毫無有染著。眾生的倉庫就是從來不空,一定要放滿諸種物品,斤斤計較於得失,執取一切為快樂,所以難以證得清淨境界。

又譬如身體,我們一天二十四小時與它相處,理當照顧健全,但事實上大小病痛不曾間斷,試想連身體都難以保全,何況身外之物呢!雖然觀看、觸摸身體給人實在不變、溫熱的感覺,但應該深入理解色身如同火焰,是依緣而存在的,不可能永遠、無時間性的燃燒。

當我們看到有,就要想到無;看到光明,就知道黑暗。遷流變化,輪轉不停。眾生就是喜好擁有,難以接受空無,希望一切是永久不變,因而產生偏見執著,能明白此點,我們的內心才能平靜,進而達證無上境界。


大竹法明精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有弟子請示:「為人子孫者為了聊表慎終追遠的孝思,為先人超拔,應作幾次的法會超渡?」

典璧尼嘛仁波切慈示:

「如果在我們佛門的超渡法會中,袓先在靈界上不一定一次就可以拔薦而得其往生,這必須視袓先在生世之前的業力輕重。

另外還要看為亡靈超渡者有沒有此種威神功德的道行,如果修為的道行淺微,威神力量不夠,就難以隨心所願。

對於靈界上的微妙境域,全要視自力精進和他力加持兩方面的契應配合。一方面袓先的業輕,不受遮蓋,另一方面有福緣值遇具德寶的內證明師,圓具勝妙的道行和至高實力,才足以化解亡者諸業、諸貪、諸執。

因此,這形而上的靈界問題,全在於福慧和業債兩相秤量之後,才來決定要參與幾次的超拔法會,不能一概而論。」


大竹法明精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學佛的目的是為了讓人生走向光明大道,不僅限於今生,更至後世的前途,都能邁向圓滿光明的境地。

一般人的觀念認為,人生各個階段的重點不外乎學業、事業上的成就,與家庭、人際關係互動能夠順利的展開,達到趨近於完滿的狀態;有人以為學佛修行對這些沒有實質的幫助,這是他們沒有真實的瞭解學佛修行的功德。一般人沒有佛法的薰陶,遇到順境就恣意妄為,目中無人;逆境則怨天怨地,自甘墮落。不然就是憑個人的偏見執著來看待人事物,卻不知是自己的習氣毛病,才是導致自己受到諸種苦難的原因。

聽聞佛法的修行人,雖然也是遭受到許多障礙,但他有累積佛法的資糧,能運用智慧來檢視自己: 學業功課的研究,有沒有認真進步,否則荒廢學業將一事無成;事業上的往來,是否合乎信實、正當利益,不然將會失敗;家庭關係的互動,是否溫暖融洽、孝順父母與敬愛兄長,還是只顧自己的感受;待人做事的態度、說話,是否謹愼小心、謙虛禮讓,還是傲慢隨便、自作主張,根本不理會別人的想法。學佛就是帶給我們智慧時時覺察、反省我們的身、口、意三業的造作,提醒自己小心考慮事情的後果,避免將來吃虧受苦,所以學佛後對於事業、學業、家庭…等,有無量的好處,除了現世的利益,來世的福報更比現世增勝。

用智慧觀照每一緣境,常為大家帶來利益、關心照顧別人的需要,為人忠信不欺騙,相信眾人無不喜歡、無不想念你的德行。當然,學佛的智慧帶來的功德利益深不可測,這需要我們專一恆心的修持,腳踏實地的經驗,直至靈明妙覺的境界現前,才能深刻理解佛法的殊勝偉大。

 

大竹法明精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弟子請示:

曾經聽到一對兄弟的對話。大哥正在聽師父講經說法的錄音帶,覺得非常的受用;可是小弟在一旁說:「吃太飽才去聽經!如果肚子都顧不飽了,還聽什麼經!」請問這樣的觀念正確嗎?

典璧尼嘛仁波切回答:

大哥的想法很正確,小弟的想法也是很正確。為什麼呢?因為大哥的經濟生活已經很穩定,不用再為衣食住行而擔憂,當然可以安心的聽經聞法;然而小弟的生活很拮据,還要為日食三餐打拼,自然會覺得最要緊的是先顧好肚子的飽暖,才有餘力再兼顧聽經聞法。

依當時的因緣,兩者的角度立場都是對的,一個生活寬裕,不必操心煩惱家計,心情安穩又能發心聽經聞法;另一個苦無生計,身心俱疲的狀況下,當然無法抽出時間聞法;但是,如果生活漸漸平順安頓,食衣住行得到滿意,是否就真的來學佛呢?!如果還是沒辦法抽出時間,那麼由此可知,「先顧好肚子的飽暖,才願意學佛」這樣的觀念,只不過是個人本身主觀的想法與藉口而已。

佛陀是一切人天的導師,應供之無上福田。若能聽經聞法並依佛陀教敕,一點一滴的努力累積褔慧資糧,相信終究所求皆如願,果報亦不可思量。

 


大竹法明精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弟子請示:「什麼是安太歲?」

 典璧尼嘛仁波切慈示:

 太歲即是保護人間的當值之神,是上天派天神來保護人民,每一年輪流一位天神來負責照 顧、保 護人間,使災禍劫減至最低傷害。

 那麼所謂沖犯太歲的說法,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沖表冒犯、違背,當眾生的行為無禮、失德、胡作非為,令當值之神不悅,即是「沖太歲」。譬 如,警察是治安機關,當人民做了違法、違規之事,自然就與警察等治安機關產生了冒犯衝突。

 有時翻閱農民曆,上面會提及:某生肖與某當日剛好相沖,不宜諸事。這並不是指我們真的與這 位當值之神相沖剋,古人的慈心用意,在於告誡警惕世人:因果報應,絲毫不爽,冥冥之中,自 有各司鬼神的鑑察,應尊敬天地鬼神,避免因不正的言行惱怒天地鬼神,以致招惹災禍凶煞、吃 虧受苦。

 其實,學佛修行者,天天敬佛、敬神,注意自己的身口意清淨,自然不會沖煞諸鬼神,又能得到 龍天諸神之庇佑。

 更有一種情況要特別提醒諸位:當在法會期間、寺、廟、墳地…,或者莊嚴神聖的道場、靈山聖 地,我們的確要特別注意自己的行為,不要在此嘻笑怒罵、言行輕佻放肆、胡亂妄作,這樣很容易招感鬼神、護法的不悅,導致犯到無形的沖煞而受苦。


大竹法明精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請問財神法的真實意義?

典璧尼嘛仁波切慈示:

人們在生活中各方面都需要用到金錢,所以「財神」必定是大家希求愛好的。當我們需用到錢而沒有錢花用,心中必感到擔心煩惱。「無錢不養道」,修行人沒有物質資養色身,恐怕也會影響進道;反之,如果金錢能充足運用,不會處處匱乏困窘,每一個人都能感到安心,心能平,氣就能靜,道也比較能進。

如果要修財神法幫助自身財運,一定要廣結善緣、行善造德,才可感動財神的護持,祂不會毫無緣由地隨便賜與金錢,而是依個人的福德、需要,盡量幫忙我們達到所求。如果求得財後,卻胡亂花用、揮霍浪費,財神一定會再將所賜之錢財收運回去,或是遷改轉移給其他的人。

多做善事,多廣種功德福田,以後你的福報無窮無盡;不去作善,就是表示你不肯得到福報,則以後感得貧窮匱乏的果報;而常持誦財神咒的涵義即是:「我願意行善造德,我願意利益大家,我願意共享好處,絕不會私自獨享」,這就是財神法的要義。

財神其實就是是佛、菩薩的化身,衪們是慈悲平等對待一切眾生,如果眾生能恆持仁慈之心,力行善的作為,廣積福德資糧,即使沒有特別向財神求財,衪也會自動的護持大家的。

 


大竹法明精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G_2162.JPG

 

 

 

 

◎弟子請示:「點光明燈有何功德」?

典璧尼嘛仁波切慈示:

當內心煩惱沉重,心情憂悶難以舒展開時,以自己微薄的心力很難想出、維持、感受到光明;此時,可先借助外在的事物加強自己的心力,引發我們的光明念,幫助自己得到好運氣、好機會。

以寺廟的光明燈而言,雖然我們只有在事相上點燃外在的燈光,但在一年之中,我們內心無時無刻都會憶念起,我們已在諸佛神聖的面前「點燃一盞燈」;這樣的想法可啟發心中的光明想,這是一種不可思議的心法,護持我們的心念得到光明,並且帶來平安吉祥,各方面皆能增進利益。

簡言之,點光明燈就是為自己的內心製造光明想,轉化自己的心識時時充滿清淨喜樂,所以點光明燈當然有功德。

又,「講經弘法的道場跟沒有講經弘法的道場,點光明燈的功德一樣嗎」?

有利益眾人、講經弘法的地方,一般人覺得佛菩薩定會親臨道場加持庇佑,因為佛最大的心願,就是救度眾生離苦得樂。是以,設立道場的目的並非只是供奉佛菩薩的金身而已,最重要的是能夠藉此莊嚴的道場,弘揚佛的正法,引領眾生生起讚歎景仰的信心,並進一步學佛修行。如果只有供眾點燈,而沒有成辦弘法利眾的道業,點燈者可能會產生疑惑:這間道場真的有佛菩薩的加持庇佑嗎?真的可以賜令我光明平安嗎?所以一般而言,有講經弘法、成辦諸種佛事之道場,賜與眾生功德力量相對比較大。


大竹法明精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2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