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能夠當下頓見本性,
視此身為佛身,
使言行舉止與佛無二無別,
當然不用等到三大阿僧衹劫的時間,
此時此刻即是自身與佛相應,
故曰:「即身成佛」
──即此身之所作所為而成就佛道。

「阿僧祇」梵語作asamkhya,譯作無數或無央數,原意是指數目的最大極限。「劫」是時間名,梵語作kalpa,譯作長時,意謂長遠的時間。「三大阿僧祇劫」, 為菩薩修行成佛之年時也。菩薩之階位有五十位: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總共四十位,為第一阿僧祇劫。十地之中,自初地至第七地,為第二阿僧祇劫,自八地至十地為第三阿僧祇劫,第十地圓滿,即佛果也。

「劫」有大中小之分:人壽由最初的八萬四千歲起,每過一百年減一歲,減至十歲止,再由十歲起每過一百年增一歲,增至原來的八萬四千歲止,這樣一減一增,為一小劫,以數學方式來計算,一小劫等於 (84000-10)*100*2 即一千六百七十九萬八千年。二十個小劫為一個中劫,四個中劫為一個大劫,一個大劫正好是世界經過了一次的成、住、壞、空,因此,當世界歷經三次成、住、壞、空,即是三大阿僧衹劫。

有時我們不禁想問:「菩薩需要經過這麼長久、無法計算、無法言說的時間,才能修行成就佛道嗎?」這個答案當然是肯定的,因為我們想要修行有成,首要克服的是我們在這宇宙間所受的諸種障礙,這些障礙會阻撓我們達到究竟解脫。譬如:當在休息就寢之時,有一隻蚊子在你臉的週遭飛來飛去,而我們僅僅聽到翅膀拍動的音聲,心情就立刻受到干擾了,更何況是被蚊蟲叮咬,那就再也無法安心就寢了!

那麼,諸位是否可以確認在這宇宙間,我們所受的障礙都已一一克服,只剩下一隻蚊子般微小的障礙呢?即使是如此,也必須徹底解脫這個障礙,我們才有辦法成就佛道,否則雖只是蚊子拍動翅膀的干擾聲音,亦是阻礙成就佛道的關鍵。以此來推論,菩薩的確需要歷經三大阿僧衹劫的時間,方可達到圓滿成佛的境界。

那麼為何襌宗、密宗強調頓悟、即身成佛?與佛教經典所敘述的三大阿僧衹劫方可成佛有何差別呢?其實二者的道理是相同而不背離的。襌宗講求「明心見性」、「頓悟成佛」與密宗的「即身是佛」,所代表的涵義是:如果你能夠當下頓見本性,視此身為佛身,使言行舉止與佛無二無別,當然不用等到三大阿僧衹劫的時間,此時此刻即是自身與佛相應,故曰:「即身成佛」──即此身之所作所為而成就佛道。

有些法門標榜著速成、頓超、今生成就,總能吸引許多修行人爭相前往拜師,一探究竟。其實,若心性未達到真正的清淨自在,層層障礙未能過關,你的自身佛要從何而來呢?又如何能頓超呢?總而言之,修到一切圓滿通達,無所障礙,則可成就佛道;反之,障礙未能清除,即使經過三大阿僧祇劫,修持再久的時間,佛道亦難以達成。

大竹法明精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每一個人之所以嚮往阿彌陀佛的「西方」淨土,
是因為阿彌陀佛象徵「無量清淨光明」,
「西方」代表「清白」之義….

普遍一般學佛大眾最熟悉,也最嚮往的歸趣是阿彌陀佛的「西方極樂世界」,希望臨終時能蒙受阿彌陀佛接引至「西方」淨土修行。但佛教有五方佛,每一尊佛都有所屬的淨土,那麼一般人的言談中,為什麼比較少提到北方、東方、南方….等方向,而只想去「西方」呢?每一方都有佛菩薩,難道一定要去「西方」才可以嗎?

佛教的五方佛各為:中央大日如來(毗盧遮那佛)、東方不動佛、南方寶生佛、西方阿彌陀佛、北方不空成就佛,但談論到淨土的處所,絕不是以方向來辨識去處。

每一個人之所以嚮往阿彌陀佛的「西方」淨土,是因為阿彌陀佛象徵「無量清淨光明」,「西方」代表「清白」之義,眾生想要心中「清白」,即是盼望、期待著將來有一天身心能夠無罣無礙,不被諸種財色、恩愛、名利….等塵緣煩惱所牽絆,不被愛欲橫流染濁清淨心地,祈禱未來能「歸西」,歸向清淨、清白、返白、無煩惱、無礙、自在安樂的境界為目標,這才是阿彌陀佛「西方」淨土的真義。不是真的要去「西方」,希望大家要用心體悟佛法,切勿望文生義而錯解佛所指引的修行方向。 


大竹法明精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即使你不記得也不承認前世的所作所為,
對於來生的情形會如何也毫無所知,
但你當下所受的任何痛苦、煩惱、吃虧的感受,
是如此地鮮明而真實,且沒有任何人可以代受,
這就是事實真相。

有的人認為:「我們對於前生的所做所為早已忘記,而今生所經歷的一切,死後就不知道了,又如何能了解來生會如何呢?」

「不知道」、「忘記了」,並不能當做逃避或減輕責任的藉口。怎麼說呢?譬如:你在小時候打傷了別人,此人長大後欲討回公道,但你對小時候的記憶早已忘得一乾二淨,難道被你打傷的人會因為你的忘記而不與你計較嗎?照樣要將你痛打一頓才能消卻心頭的不快。我們的前生、今世與來世也如同此道理,即使你不記得也不承認前世的所作所為,對於來生的情形會如何也毫無所知,但你當下所受的任何痛苦、煩惱、吃虧的感受,是如此地鮮明而真實,且沒有任何人可以代受,這就是事實真相。當看見別人無憂無慮自在的享受生活,自己過著貧苦潦倒的日子;別人的善緣廣佳,常逢貴人提攜護持,自己卻處處碰壁,惹人嫌厭,你還可以置身事外而覺得與我何干嗎?所以不了解前世與來生並不影響今生所受的諸苦樂,唯有尋求如何解脫苦難的方法才是我們要去關心、探究的重點。

我們不去聽聞佛法,當然不知因果真理,就像不去學習認識文字,便看不懂也不會唸。假使有專心的研究佛法真理,聆聽釋尊的諄諄訓勉,我們對於前世、今生與來世之間的諸種善、惡因緣,褔報與業力的因果道理將能一一清楚明白、豁然開朗,不再陷於無明痛苦的惡性循環之中,解脫諸苦將指日可待。


大竹法明精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仔細觀察肉食與素食對身體產生的變化,
我們將會發現,如果能長期素食,
人的個性會較溫柔平和、純淨,身體也較為輕盈柔軟,
至於喜愛食用肉類者,常會感到身體充滿了沈重的負荷,
情緒也起伏不定,性情較暴躁易怒。

芸芸眾生共存於天地之間,大至國家,小至個人,每一單位的強弱、地位、能力、貧富差距皆相距甚遠,每個人憑著各自的才能發揮創造,達到個人目標理想、欲望享受。但是,如果人人只為了自我的欲樂享受而恣意妄為、跋扈任性,不管別人的生死安危與心中感受,甚至不惜奪取性命以達目的,如此自私的行為會導致整個世道風俗淪墮,彼此弱肉強食,陷入恐怖暴虐的循環中。假使隨時隨地都要擔心自身安全,深怕自己力量單薄而被力強者攻擊傷害,處於這樣的生活環境任誰都無法安寧自在,未來前途更不可能有所發展。

佛教所制定的各項戒律也是基於這個理由,勸導人們應當以慈悲、同理之心來關懷照顧所有人,彼此保護對方的內心感受,互相扶攜成長,人心減少了暴戾之氣、凶殺爭奪,增長了祥和安瑞,天地間的災異方可化劫於無形。

依於慈悲之心,更進一步的自我規範──素食,能夠不以殺害生靈作為食物的來源,是人類提昇道德意識、淨化身心的方法之一。因為我們的身體需要食物不斷地滋養,如果停止進食,肉體將很快的枯萎凋零,而日常的飲食習慣會透過各種方式來影響自己的個性、情緒,吸收的養份轉化成自身的細胞、皮肉、血液、骨髓、荷爾蒙,日以繼夜的循環於體內,並且掌控著我們所有的行為舉止。所以,仔細觀察肉食與素食對身體產生的變化,我們將會發現,如果能長期素食,人的個性會較溫柔平和、純淨,身體也較為輕盈柔軟,至於喜愛食用肉類者,常會感到身體充滿了沈重的負荷,情緒也起伏不定,性情較暴躁易怒。假使願意透過少殺生、多素食的方式,長年累月的修心養性,無形之中難以調整的習氣、毛病、業力一定可以有效的改善轉變。

雖然學習吃素是長養慈悲心,進一步提昇、淨化身心的一個非常好的方法,但是若以為學佛修行就只有吃素,這是對佛法誤解、膚淺的想法。因為如果吃素就代表學佛,那眾多的牛、羊應該能成就佛道,不該還在此地受宰殺之苦。所以成就佛道最重要的因素,即是智慧與功德,沒有俱足智慧與功德,任你再吃素一千、一萬年,你還是無法成佛、解脫煩惱。

希望每人的功德智慧能日日新,又日新,以不殺生、少肉食為起點,積極培養諸善根,直至成就無上菩提道。


大竹法明精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念頭的生滅是非常自然的,
我們所要做的是想辦法將之導引向好的正念。
而訓練自己的念頭,首先應當聽聞佛法,
聽聞佛法能使內心生發正見、正思惟,
讓心腦中所想念的都是正確的知見與思維。

其實,念頭並不是用「控制」的,因為念頭的生起與息滅是非常自然的,譬如:看到顏色的明、暗;天氣的陰、晴;形狀的大、小、長、短;男人、女人、老人、小孩…等,我們都會產生不一樣的念頭,因為念頭會隨著所接觸的人、事、時、地、物,而顯、而生、而滅。

如果你強硬壓制讓念頭完全不生起,這樣一來身心不就沒有功用?豈不是成了石頭人?所以,正確的作法,並不是控制令其無念,而是讓自己能換念與轉念。比如:當我們生起一堆負面的、不好的念頭時,若在這個關鍵時刻,能提報一個正念的好處給念頭看,念頭自然會隨著好的念而轉向,轉變為輕鬆的、正向的念頭。這個道理就如同當我們聽聞一首悅耳動聽的曲子時,我們的腦海會生起愉悅的感覺,口裡自然而然會跟著音樂的旋律與節奏哼哼唱唱,沒有任何人要求或強迫我們這麼做。

人如果沒有適時將念頭導向正念,放任念頭恣意生滅,心腦中一定充滿了天馬行空、毫無因由的一堆雜念妄想。我們可以做個實驗,假使有一天,自己單獨於一處,沒有任何人在場,仔細觀察自己的心念,你會發現心中的喜、怒、哀、樂…等情緒起伏不定,嘴巴也會喋喋不休地唸個不停,如果全程錄音下來,你一定會覺得非常好笑,自己好像失去理智的精神病患一般,這都是缺乏正念導引的緣故。

念頭的生滅是非常自然的,我們所要做的是想辦法將之導引向好的正念。而訓練自己的念頭,首先應當聽聞佛法,聽聞佛法能使內心生發正見、正思惟,讓心腦中所想念的都是正確的知見與思維。譬如,當我們才剛開始學佛的時候,念念都是世俗念、妄念、煩惱念,但隨著不斷聽聞佛法來薰習好的、有益的正念,則世俗念、妄念、煩惱念遂逐漸被正念、佛念所取代。

由此可知,在心腦中種下好的種子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只要能提起一正念,念頭自然能牽引導向良善,念到了最後,就只剩下佛念、慈悲念,使之心正純一無旁念,我們才可求進一步的修持,達到清淨無念的境界。


大竹法明精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般人在面對死亡這個課題時,總是非常的驚懼、惶恐、茫然。我們學佛修行者,將來臨終時,要如何安住靈魂,才能讓靈魂有個好的歸處呢?

人們常說要提昇靈性、靈魂、靈光,但我們在生時對於所謂靈魂、靈光的真相,總是似懂非懂,人云亦云,或是依循某靈學大師所言,將其物質化、形像化;或是全憑自己想像。那我們到底要從何處去經驗與體會靈魂、靈光的真相呢?其實這個答案就是我們的「情緒」。

每個人一定有過這樣的經驗:常常感覺心情煩悶、憂鬱、不快樂、傷心、精神萎靡不振…,而且也無法知道原因,更不能控制心情的起伏,像諸如此類的情緒反應,即是代表我們的靈魂不能安定、平穩,而人們往生後也是如此,靈魂的狀態跟我們活著時的情緒一樣,容易受到干擾且無法安心。

心情、情緒常常不能平靜、安定,其實原因都在於自身的貪心、爭取心與分別心。人如果貪心便無法滿足;勝負之心太過強烈,贏了很緊張,輸了也是不甘願,難以平心靜氣;各種高低、好壞的分別比較之心,令人滿意就很歡喜,令人不滿意,就很痛苦,使心境永無安寧。一個人如果事事與人意見不合、摩擦,難以相處、溝通,這樣的人死後靈魂一定也非常緊張、不安、痛苦。濟公活佛在人前總是表現一副瘋顛之狀,人們稱其為「濟顛」,其實是在示現:不管遇到任何人、事、物的對待,都能安然處之,自然自在,心中了無罣礙。藉以突顯當時人們只知注重表相的虛偽、矯飾、內外不一致,要趕緊找回樸拙直質的真心啊!故稱「濟顛」,救濟世人的顛倒。

所以想要靈魂能安樂、平穩、清淨無憂,應該從日常生活的行、住、坐、臥與待人處事上,訓練自己的心性,使心中能夠天天保持愉快自在、隨和無爭、安然恬靜;面對所有的順、逆之境,保持平常心與放下萬緣之心;不管看見醜陋、骯髒、美麗、潔淨之物;耳聞稱讚、譏諷、毀謗、榮譽之言語,均能如如不動像泰山一般,無一物可干擾,那麼臨終之時必定能安穩往生,這如同《金剛經》所說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即是能夠降伏這顆不定的心,我們的靈魂將來才能安住,享受清淨無憂的極樂境界。


大竹法明精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綠度母以女身慈悲護眾的因緣應化度世,
因此世傳衪是觀世音菩薩慈悲的眼淚所化生,
也是清淨蓮花所化現而成。
...

縱觀歷代以來,在一般佛教界,裝塑佛祖的金身,悉以金色表顯佛祖至尊至貴的聖德,何以密宗傳承的法軌中,綠度母卻以全身綠色來化現呢?

綠色為草木生長的本色,蘊育著一片綠意盎然的生機與妙趣活力。因此,有形的綠色喻義:大自然界的順調,四時的分明,節氣的調合,雨量的充沛。由於具足水份、靈氣,因此遍地盡是靈明的淨土,妙不可言。

因為在溫潤、肥沃的綠地上,方可滋長一切的草木叢林與花種果樹。放眼一看,滿山遍地盡是青翠茂綠的風光景色。

因此,在密乘傳承儀軌中,以〝綠色〞表喻:不失無缺,完整圓足的微妙功德。

〝度〞,喻示著:救拔、度脫、度化。由自度而度人,由利己而利眾,由自化而化人。

〝母〞,喻義著:母源、生源,本源具足,則能化現萬千。

〝綠度母〞之勝妙喻義:唯一嚴持戒律,淨化六根,修德行善,饒益有情,具足威儀,莊嚴身心的性德。故堪為圓滿功果的根本母源之代表。

再者,綠度母以女身慈悲護眾的因緣應化度世,因此世傳衪是觀世音菩薩慈悲的眼淚所化生,也是清淨蓮花所化現而成。全身以有形的綠色喻示著:衪有如綠地肥壤一般的慈德,心地善好善妙,具足養份、靈氣而生長、潤澤萬物,慈憫饒益於人,令一切眾生樂於親近供養,得到自然的歡喜、滿願。

 


大竹法明精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G_2164.JPG

只有自己先彎低身軀、平靜內心,
光明才能安穩的立於身上,
有了光明就能啟發智慧,
如此才是點燃光明燈的真實意義。

每逢春節期間,家家戶戶幾乎都會到寺廟點光明燈,祈求新的一年能順利平安、光明智慧,使新年有新氣象與新作為,可是當外在的儀式結束後,卻忘了最重要的步驟——替自己的內心燃燈。

假使神佛要為大家點光明燈,可是我們的內心不能穩定、平靜、低心下氣,即使神佛慈悲特地降臨你家,也難以點燈,因為我們的內心與光明無法相應。譬如:請來一位專業的裝燈師傅到家中安裝燈座,但家人卻是吵鬧不停,到處奔跑嘻笑,那麼裝燈師傅要如何安裝燈座呢?所以想要祈請神佛為你點燃心燈,首先應當低心下氣、穩定心性。

過去劫曾有一古佛,名為燃燈,因其出生時身邊一切光明如燈,故稱為燃燈佛,又名「定光佛」或「錠光佛」,曾為釋迦牟尼授記,預言他未來將成佛。相傳釋尊過去世修菩薩行時,曾以蓮花散於燃燈佛身做作為供養,用長髮覆蓋在污泥上,讓燃燈佛行走,使佛不會把腳弄髒,又把自己的後背當做坐椅,請佛坐於背上開示法義。釋尊以至誠恭敬心來供養燃燈古佛,無非就是要祈請燃燈古佛為自己點燃光明,開啟智慧。

燃燈佛的意義,就是覺醒一切眾生,給與眾生光明智慧。「釋迦」表「能仁」,能以仁慈之心對待一切人;「牟尼」則是「寂滅」,表清淨無煩惱的意思。由於釋迦牟尼佛能平靜自心,才能受到光明的加持,慈悲之心才能生發,無有光明則難以產生仁慈的心。所以釋尊請燃燈古佛坐於其背上開示法義的另一層涵意,即是只有自己先彎低身軀、平靜內心,光明才能安穩的立於身上,有了光明就能啟發智慧,如此才是點燃光明燈的真實意義。 


大竹法明精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其實,榮與辱的感受,不過片刻之間而已,
若能淨修忍辱之耳根德性,四處無礙,清淨無染,
則任憑他人說什麼污言穢語,甚至無端地誣賴與冤枉,
都能絲毫不生氣,也不會怒言還嘴。

一般人所恭奉的佛相,不論綵畫、雕塑或木刻的,佛之兩耳總是垂肩之相。在莊嚴的法相中,為何佛陀的兩耳會那麼垂長?究竟是宿修什麼德性而得的?

其實佛像之所以兩耳垂肩,是因為衪具足耳德的圓滿福慧,乃有此佛陀德相。一般凡夫世眾由於尚未圓修耳德,所以耳朵自然狹小淺短。試想,連六根中的耳根皆無法清淨具足,又何以大徹大悟,萬德莊嚴?

耳朵厚長,其所涵括的無上密義,妙不可言,無法盡述。究其簡約之意旨,乃是指:佛陀經由累劫修為,清淨的耳慧乃能成就。佛陀在初始修行之時,也是同樣地耳德未足,耳朵也是短小的,當衪修為到耳慧順達,無罣無礙之時,衪的耳垂就隨之添長豐厚。經歷無量劫時光,已然百福聚集,圓成佛道,衪的耳朵自然垂肩上,呈顯出清淨莊嚴的德相。

正如家中的父母儲蓄財務一般,每次積存一些,日日積存,月月累增,一直持續,不曾間斷,終有一天,匯聚成一筆可觀的數目。

越是精嚴修持耳慧,耳朵越是圓厚渾大。這表義出:可以將他人所說的是非、批評、冤枉,當作自己增長道力的逆上緣。例如造謠中傷、詆毀誹謗、嫉妒怒罵,衪皆能一一堪忍無礙,無動於衷,任由他人無明恥笑,衪依舊滿腔的和氣。每歷經一次考驗就增廣一智,衪的耳朵就增長一些。經過無數次的重重歷煉,終於可以逍遙自如,不會在意他人的詆毀,身心俱得自在變化,無障無礙,而後成就兩耳垂肩的莊嚴實相。

一般世人,缺乏大慈大悲的胸懷,心量狹窄,每每生起無限的爭端。往往忍不住一句的諷刺、嫌棄、不敬的言語。如果自己覺得受辱,馬上心起忿恨,還口對罵,因而自招爭執之禍端,所具得的福慧自然淺薄。

其實,榮與辱的感受,不過片刻之間而已,若能淨修忍辱之耳根德性,四處無礙,清淨無染,則任憑他人說什麼污言穢語,甚至無端地誣賴與冤枉,都能絲毫不生氣,也不會怒言還嘴。如果漸修耳根清淨之法,增益福慧資糧,耳朵就會越來越長,越來越圓厚,乃至具足圓滿,如佛陀的無上勝妙德相。


大竹法明精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有些人一聽聞佛經唱頌的聲音就自然流淚,是何原因?

一般人不了解人的靈智,有感通的力量。不須藉由說話,心中即能感觸宇宙間一切諸種之氣。一感受到柔和的善氣,心中就非常的快樂,因而生出感動;若是感受到悲哀痛苦之氣,心中便會非常的不安,焦躁厭煩。

因此雖然不會諷誦經典,不能直接開解經中的奧義,聽了誦經的音調,自然而然也能感受到經中所深具的清涼、柔和的氣氛,靈感中因為接受到此自在的性樂,慈悲的功德以及善德普化的輕軟潤澤,而自然地流出眼淚,此乃悲心現前的緣故。

所以奉勸諸位大德:平時應依佛的方法去修靜,修禪。在息卻妄想,入正定之後,內在自然可生起自性感通的妙力,感受諸種善惡、好壞的示現。這些事實都要各人在寧靜中去體會才能印證出來,實在是用言語所難以說明的。


大竹法明精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