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若某親友曾做了很對不起自己的事,只要一想到就很生氣,但彼此又不可能從此不見面。明知這樣的想法對自己沒好處,應該放下,但又做不到,為此十分煩惱,該怎麼辦呢? 

答:不必強求自己在當下就原諒對方或放下,這對任何人來說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此時可以把焦點和時間放在對自己好的事情上,例如固定聽聞正信的佛法,上一些有興趣的課程,幫自己和孩子安排有意義的活動,結識幾位志同道合的朋友等等。

當累積到足夠正面的能量時,自然就知道該怎麼做對自己最好,那時也許就沒有所謂原不原諒的問題,因為已經不重要了。


大竹法明精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問:現代人已經很少可以在家往生了,即使許多老人家希望自己在往生時能有基本的尊嚴,例如不要做氣切,或一些急救的動作,可是站在子女的立場,通常都希望儘量急救,像子女這樣的牽絆會不會對父母造成影響?

答:會啊!非常大的影響。

記得之前看到一篇文章,寫一位在醫院工作的人,好像是護士,他看過太多這樣的例子。例如,某位往生者已經學佛學很久了,一直希望子女不要急救他,可是子女,可能是因為家產還沒有分配好,或其他各種因素,要求醫生一天打幾十支強心針,一定要把他救活,等到某人回來,要他交待清楚,這都是為了個人的私怨。所以我們會說,有時候「六親就是六怨」,搞到往生者七孔流血、面目猙獰,帶著恨意走,因為他沒有辦法接受子女這樣對待他。

所以我們為什麼要說,「自渡要渡人,自利要利人」,尤其是針對家人。也有些人會想說六親就是六怨,情願自己一個人清修,因為有太多錯綜複雜的因緣在其中,沒有辦法照往生者的意願走。

也有一個例子是已經吃素吃很久了的人,老年時變得有些痴呆,有時候可能是手腳不能動,只能任人處理,子女為了方便就隨便餵他吃葷的,造成他心裡對子女很大的怨恨。這樣的例子很多。

溝通很重要,和子女要有良好的互動。不然就是在死前,周圍要圍繞善緣,這就要靠我們的智慧。上師曾經說,「人要運用智慧去經營,用心的對人經營出善緣,不管是有親屬關係的六親,或外面沒有親屬關係的好的善緣,讓善緣圍繞在身邊你才走。」就好比助念,目的也是讓往生者周圍有一個佛的善緣來護住他。即使是一位修行很久的人,也不能隨便,在往生時要營造一個最好的磁場來對待他。

有智慧的人知道如何趁年輕時就讓自己有善緣,不管是自己的六親,或有緣的朋友,下輩的人,圍繞在你的身邊,來護持你,幫助你在往生的那一瞬間,人說臨終一念,會是正確,是好的。這就是有智慧的人如何去選擇過他的一生。

大竹法明精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1(001).jpg

所有世間的因緣都是「共」的。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不是「共福」,就是「共業」。
你會出生在這樣的家族中,成為他們的後代,
其實都是有因有緣的。

問:藥師經經文提到:「…書怨人名,作其形像,以惡咒術而咒詛之。」詛咒人的人難道不會有報應嗎?

答:會。一個人內心會起這麼大的瞋恨心,瞋恨到必須要詛咒人,其實當下他就在受地獄苦了。而且你詛咒人,別人也想辦法下咒術詛咒你,你就落入可怕的鬥爭遊戲中了。以後在身心方面,都要付出很大的代價。

2-2(001).jpg

問:我們雖然知道害人會有不好的下場,可是好像都看不到他們應有的報應?

答:佛法講的是三世因果:「過去所做,現在所受;現在所做,未來所受。」不是沒有報應,是時候未到。而且人不可能完全只做不好的事,在累劫的因緣中,一定也曾施行善德福業,而他今生所受的福報,當然是源自於過去生所造的功德,在其福報尚未消盡之前,業報的因緣就還不會成熟現前。

2-3(001).jpg

問:有些人一生做盡惡事,可是自己本身卻沒事到終老,但是好像拖累到下一代,下一代即使不斷從善來彌補,卻也是衰事惡運連連?是不是很不公平?

答:所有世間的因緣都是「共」的。人與人之間的相處,不是「共福」,就是「共業」。你會出生在這樣的家族中,成為他們的後代,其實都是有因有緣的。所謂「共」的意思,就是你必須去承擔,承擔祖先的業,承擔家人的業,彼此之間的福、禍、遺傳基因、價值觀念、習慣性,都是相互影響牽連的。祖先有德、有福,也是庇蔭到後代子孫。如果福報夠,當然會選擇出生在有大福德的家族裏面,但是每一個人都是依據其各人所造的業力、福份、習性等,來決定他會投生到什麼樣的家庭。

2-4(001).jpg

問:何謂「默照禪」?

大竹法明精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問:學佛和學問有什麼關係?為什麼藏傳佛法要辯經?它的目的是什麼?

答:因為眾生各種疑難雜症、各種問題都會有,菩薩要廣學多聞,才能夠渡眾生,否則就會被眾生給考倒了。辯經是假設有人問這樣的問題,你要怎麼回答他,加強自己的口才和思考能力。用這種方法來訓練自己,如果被問倒了,也知道自己那方面不足,再去加強。

其實這都是在向外求,可是向外求也是一個很重要的階段。例如你如果不瞭解經文,如何能對照經文來修行?當然瞭解經文是一種向外求,卻是一個很重要的向外求,接著要向內求,對照自己的行為,看是否和經文相應,這才是最困難的階段。

聰明的人學佛,反而常要轉好幾圈才能進來。記得以前上師常對某些大學、碩士、博士的弟子灌頂,提醒我們說,「你如果把你的知識學問帶來學佛,絕對不可能成就。」上師也常要我們不可以貢高驕傲,要把自己所學的知識放到一邊去,要很低聲下氣,因為佛法和我們所學的世間學問是完全不一樣的。學問很好很聰明的人,可以很快理解經文,可是對修行完全沒有幫助,反而是更大的障礙。

我們現在都還在外面的階段,但沒有這個階段你進不到裡面來。

所以我常講說,「最大的神通是你能瞭解自己,又能改變自己。」這是很困難的。我們都以為自己最瞭解自己,然而太多的盲點,太多的執著,太多對自己錯誤的自信和偏見,又不願意承認,都在阻礙我們。若你能瞭解自己,又能改變自己,還有比這更大的神通嗎!如果有辦法做到這樣,有什麼問題不能迎刃而解!

每一件事情都是我們自己的想法、做法,自己的身口意造作的結果,有些是過去生累積到現在,有些搞不好是你一個月前,一年前,五年前,不知不覺的做下這樣的身口意,以至於現在有這樣的果報。若有辦法瞭解這些,不好的去制止它,好的讓它繼續發生,所謂「未生惡令不生,已生惡令斷。未生善令生,已生善令增長。」這在四正勤和三十七助道品中都有講到,都不是容易的事情。

大竹法明精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問:師父常要我們注意自己的身口意,多積德少造業。對一般人來說最易造的多半是口業,我自己的經驗是,有時難免會向好友A抱怨朋友B,造成A對B不好的印象,甚至影響到A對B的態度。或者在不是很瞭解一個人時,隨意附和/對他下判斷,後來發現對方其實有很多優點,彼此甚至因此成了好朋友。請教師父,要怎麼樣才能避免造下這些口業呢?

答:心中有怨氣或煩惱,一直壓抑著不說出來,並不能解決問題。因為還在修行,適當的疏洩有其必要,通常找好朋友倒倒垃圾,抱怨一番,事情也就過去了。但這個傾訴的對象很重要,第一他不會亂傳話,第二不把這些抱怨放在心上。

要知道世人沒有十全十美,每個人都有缺點,也會有優點。一個有智慧的人,不會因為朋友有某些缺點,就從此對他拒絕往來,更絕對不會故意去測試對方的底線,明知他守不住秘密還對他說一大堆,就是在找彼此的麻煩。要學著去多看朋友的優點,避免對方的缺點。


大竹法明精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假如只有持咒觀想,雖然方便又輕鬆,
但放眼未來,終將不足以應付自身所需。
而我們剛開始每樣功課都修持,一定非常辛苦,
但每修一樣則多一分的應用與好處,
到後來將能享受辛苦修持的收穫與成就。

世界各地的佛教派別種類繁多,傳授法門的內容要旨也一一不同,各有其可取之處。有些派別認為只要唸誦真言咒語,即可成就佛道,何需再去聽經聞法,學習佛法的各項法要呢?

這樣狹隘的想法就如同以為:煮飯作菜只要有白飯配豆腐、蘿蔔乾,不用花費心思準備其他的料理,一輩子吃這些就可以了,何必每餐菜色不一樣?房子內部裝璜不需要有任何的傢俱,只要坐、臥在地板上即可,何需再講求便利與舒適的設備呢?土地只要種植一樣水果青菜就好了,何必再費心去研究栽培其他的品種?雖然乍聽之下,好像簡單又省錢、省時,但以長遠來看,這種迂腐不求進步的態度,生活品質難以向上提升,最終將被與時俱進的時代巨輪所淘汱。

學佛也是如此,假如只有持咒觀想,雖然方便又輕鬆,但放眼未來,終將不足以應付自身所需。而我們剛開始每樣功課都修持,一定非常辛苦,但每修一樣則多一分的應用與好處,到後來將能享受辛苦修持的收穫與成就。

佛陀具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其智慧甚深如海,其德行圓足八萬四千威儀,這些都是累劫以來經由次第嚴謹分明的學習與修持所成就的功果。反觀自己的修行,我們可以問自己:「五戒十善有徹底實行嗎?是否身、口、意三密相應?有無修法次第灌頂?經文義理是否一一明澈?能否進入襌定境界?…」,如此地檢驗自己,才會知道修行需要努力學習、精進的地方實在太多,絕不是只學習一樣就可達到圓滿的佛境。期望大家要不斷地努力求進步、求成果,萬不可以管窺天,以蠡測海,否則褔慧不生,業力不消,最後吃虧的還是自己。


大竹法明精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要修養柔性,
首先一定要了解一切眾生在六道輪迴中,
累劫受生死無常變化的痛苦可憐。
眾生的諸種艱難折磨,
我們無法救拔也就罷了,
何苦再使眾生身心更為痛苦呢?

 

試以譬喻來說明:假設知道自己說話大聲、態度差,會使聽話者心情受傷,以致於身體受害、受損,甚至死亡,我們絕對會改進這種態度,以後會輕聲細語講話。

如果我們沒有修養柔性,以這種不柔之心對待他人,聽話者接受你的脾氣與不好的態度之後,會與你的心相應無二,因此而間接受到傷害。因為人的心是互相交流的,當自己不快樂的對人,別人也隨時接受你的不快樂;自己有怎樣的心情,別人心中也與你有同樣的心情。講話態度、眼神如果傷到別人,有的人是馬上回應,有的則是傷在五臟六腑,結果是一樣的嚴重。

所以做人處事要學習慈悲柔順的心,慈悲柔順的心就是學習照顧眾人的心,不要被自己的態度、脾氣傷到。

如果自己心性不柔順,只要一想到這樣的心會使別人身心受損,如同殺害對方一樣,你就會同情別人,慢慢的改善自己的壞脾氣,以慈悲、柔性來處事待人,這就是本師釋迦牟尼佛所修的慈悲行──照顧一切眾生的身心安全。

考慮別人的健康、別人的痛苦不幸、災禍,我們待人就會柔順。假如自己的好朋友患有心臟病,只要你對他發脾氣,他的心臟病馬上發作,無法救治,是不是你就會想盡辦法容忍他?你是絕對不忍心發脾氣的。那麼如果沒有心臟病的朋友,是不是就可以發脾氣呢?當然也是不能發脾氣的,這好比自己身上長了一顆小痘瘤,雖然只是一顆小痘瘤,我們也會用盡心思加以治療,絕對不會認為這只不過是一顆痘瘤就輕忽它,任意戳破、傷害它。所以一顆小痘瘤就讓我們如此細心呵護照料了,更何況是眾生的身心!

能夠了解這個道理的人,一定能生起慈悲心,把壞脾氣改成柔性。要修養柔性,首先一定要了解一切眾生在六道輪迴中,累劫受生死無常變化的痛苦可憐。眾生的諸種艱難折磨,我們無法救拔也就罷了,何苦再使眾生身心更為痛苦呢?好比有人受病痛折磨將要死亡,即使有再大的仇恨,我們也是不忍心對他施以報復。所以要發脾氣前,一定要觀想一切眾生的痛苦艱難,慈悲心生起,自然就會以柔性對待別人。


大竹法明精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這浩瀚的宇宙裏,
曾被我們傷害致死的生物雖然沒找我們報仇,
但這樣的行為已經存放在我們心靈之中,
必定影響心情不安、不快樂、留下死亡之陰霾;
反之,你救眾生的生命、創造了生機,
自然心靈中就產生正面的力量與活潑之生命力。

有的人喜愛葷食,無法吃素食,就為自己找藉口認為這是要超度牠們:「動物非常可憐,吃掉牠們可減少牠們的痛苦,早死早點超生再重新做人。」

其實,殺生者,在內心中一定會有一種不安的感受。因為每一個人都需要眾人對自己的護持與照顧,這樣我們才會平安順利,如果只要一人對自己不滿、不高興,甚至怨恨,我們就無法得到真正的快樂了。假使你救人無數,功德如山如海,但你曾經傷害過雞、鴨、魚蝦等禽獸動物對你怨恨不滿,你也無法得到真正的輕安快樂。

例如去朋友家做客,朋友的家人熱情款待與稱揚讚嘆你的豐功偉業,但家中有一隻狗不斷對你吼叫狂吠,那麼即使全部的人都對你很恭敬,但那隻狗兒不高興,結果原本和諧的氣氛就會受到破壞。所以不要想說只要人對我好,狗沒關係,如果你這麼想,那是無法得到真正的平安。又例如你開車路上,車中有一隻蒼蠅在你面前飛來飛去,雖然沒有叮咬你,但是不是讓你心情感覺受到障礙與打擾?不管你平常修養多高,一定會在路邊停車把牠趕走才會繼續開車。又好比你住在高級住宅區,設備一流,風景優美,可是只要有蚊子在耳朵附近飛舞,肯定你心情無法平靜的。

由上面的例子來看,蚊子、蒼蠅那麼微小的眾生力量都可讓我們受這麼大的影響,那更不用說雞、鴨、魚蝦等禽獸動物的力量。試想,如果身體有一處像針頭大小一樣的地方癢痛,這麼一塊微細之處,就可使自己抓癢一整天,那更不用說從腳到腰或頭的範圍,肯定會讓我們失控抓狂的。再返觀我們自身的修行,最終定要修到功德圓滿,絕對不會留一處地方讓自己有癢痛。

或有人說:「只要為牠們辦超度儀式即可得到解脫。」其實這都是耽溺吃葷人的偏見想法,為自我的口腹之欲做辯解。測試自己可否有能力超度這些生靈,最容易知道的方法就是你有辦法超度人嗎?我們最了解人類的語言,可是你有辦法把人超度成仙成佛嗎?有能力帶人去哪一個極樂仙境嗎?如果連有共通語言的人類都很困難了,更不用說其他動物,牠們更難溝通理解。

既然殺害生靈,就和牠們結下惡緣,被殺害的動物心中充滿委屈與仇恨,絕不是隨便超度念經就可撫平牠們的痛苦。試想自己被砍斷一隻手,心中的怒火絕不是只想打對方一下或者割下一塊肉而已,一定輕則砍掉他一隻手,重則殺死對方,心中的憤恨才會平息。

在這浩瀚的宇宙裏,曾被我們傷害致死的生物雖然沒找我們報仇,但這樣的行為已經存放在我們心靈之中,必定影響心情不安、不快樂、留下死亡之陰霾;反之,你救眾生的生命、創造了生機,自然心靈中就產生正面的力量與活潑之生命力。所以殺害生命者、為了口腹之欲享受而找藉口的人,其實是最吃虧的、最不考慮周全的做法,因為這些人將來都會為了自己的行為而受到痛苦與災禍的果報,希望大家能有智慧、有遠見,不要以後受到這種無法改善的因果報應。

這種因果報應不是多放生就能抵消的,譬如今天殺了某甲,明天救了某乙,並不是這樣做就可抵掉生命債的。因為救了某乙是對某乙的功德,不能跟殺了某甲相提並論。期待大家能放遠未來,不然後續要接受的果報不是我們能夠想像與承擔的。

大竹法明精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自己可以創造無邊無量的功德存於法界之中,
但人們往往只求取世間裏的一顆塵沙般的褔報,
這好比我們可以擁有大海,
可是卻不要大海而要一滴海水,
可以擁有大地,
卻只求取大地中的一粒風沙,
這樣實在非常吃虧可惜。

有些人非常執著一定要事業有成,才願意撥空聽經聞法,否則他沒有時間來修行。其實我們應該要瞭解,身外的責任職務是永遠無有窮盡的,但身體的力量畢竟有限,如果要等到事業有成才願意修行,那便是不明智的想法。況且事業成功是如何定義呢?應該每一個人都不同,而且即使你成功以後,它也未必真實可靠。

所以只要能夠三餐溫飽,並且有安身立足之處,就應當把握聽經聞法的機緣,親近善知識而修行,不是一定要事業版圖多大,才是成功的代表。

能在這樣的生活環境,我們就要時常知足感恩,如果心想一定要房子多大、多少棟,賺多少錢才願意修行的話,那麼通常是自己的空思妄想,或者來世才能達成的願望,所以心對外在渴求太多,貪欲過重的人,實在非常吃虧而不自知。

到底學佛修行與事業哪個最重要?事業雖然重要,但修行能使靈性永久光明智慧,事業則是照顧身體在世間的短短數十年,生命終了後,事業對自己的幫助也就停止,但修行所做的功德善事,即使在數千年的轉世輪迴中,還是跟隨著我們受益無窮、永恒常存。

大竹法明精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們的重點不應該放在他是否加入我們的教派、
寺廟道場的大小、教團人數的多寡,
執著在這些表面外相上。
真正信仰修行的目的,
應是發慈悲之願力,照顧一切眾生,
使眾生明白真理,身心得到清淨自在,
不再受六道輪迴之苦。

每個人所信仰的宗教派別各有不同,譬如:佛教、道教、天主教….等,各式各樣的教門都有所屬的支持者,甚至一戶家庭中的成員,每人的信仰都不一樣。在這種情形之下,自己難免對他人的派別產生偏見的想法,進而排斥、限制對方的信仰自由。假使家中的親人一個是佛教徒,另一個是基督徒,因為彼此的教義不同而生氣吵架,相處無法融洽平靜,那就失去信仰的真正意義。

信仰的真正目的在於改變自己的心,把原本不平靜的心轉為清淨自在,使功德充滿內心,如果所信仰宗教讓心中不能平靜,功德心漏失,那麼表示自己並沒有正信宗教,而是信仰自我的偏見執著。

有的人原本修持道教法門,過一段時間後可能皈依佛門,我們不能因為這樣就批評別人為何要三心二意,改換宗教信仰,以自己的看法來評斷佛教或者是道教最好。其實這都是憑著個人的因緣變化而選擇適合自己的修行法門,沒有誰對誰錯,依自己所需來選取不同的宗教派別,使心中充滿法喜、快樂,才是信仰宗教的最終目的。

然而,我們的修行程度未臻達功德圓滿、智慧俱足的時候,難免有時的觀念想法是不正確、不恰當,無法完善完美,所以智慧較高的人,應該包涵不懂的人,好比大地包容土壤;大海容納河川。因為大地有能力涵蓋沙土、丘壑,大海總匯小河、溪流、溝渠,如果只是土壤、河水,當然難以涵括承受一切,這是世間一定的道理。

杯子只有盛茶水的容量,但學佛的人,就要像虛空的廣闊無邊,能夠接納一切教門而不衝突。假如你的親人與你信仰不同的宗派,而自己是一位佛教徒,在這種情形之下,你就要將他們的宗教派別全部涵容起來,並且進一步幫助你的親人學習他們的宗教信仰,培養他們的善根。親人想要聽道教教門解說真理,如果我們有空,就可載他們去聽講道課程,關心他們道理聽的如何?能夠清楚明白嗎?

自古至今,萬教齊發,只要我們信仰宗教的出發點是為善、為得心性光明,雖然它只是方便法門,也是為了適應大眾不同的根器所需,但諸種教門的共同目標,就是契入實相,最終的真理大家是無二無別的。譬如:小孩的能力是就讀小學的程度,父親已經是博士學位,這位父親不會因此而教訓小孩,要求他跟父親學習就好了,為何還要去小學學校讀書呢?所以,無論父親程度再好,知道小孩的程度只能在小學學習,當然不會強迫小孩現在就要讀大學,考取博士。這時父親一定會耐心等待小孩的智慧成長,將來再與父親請教更深的學問道理。

當自己的智慧、功德到達更高深的程度,我們自然就能理解、包涵別人不懂之處,如果自己無法接受他人的無明,表示你的心量如同杯子一般,只有裝盛茶水的器量,這樣的肚量、功用,也只能給人當杯子泡口茶喝,無法再有其它更多的用處了!

大竹法明精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