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世間的因緣都是「共」的。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不是「共福」,就是「共業」。
你會出生在這樣的家族中,成為他們的後代,
其實都是有因有緣的。
問:藥師經經文提到:「…書怨人名,作其形像,以惡咒術而咒詛之。」詛咒人的人難道不會有報應嗎?
答:會。一個人內心會起這麼大的瞋恨心,瞋恨到必須要詛咒人,其實當下他就在受地獄苦了。而且你詛咒人,別人也想辦法下咒術詛咒你,你就落入可怕的鬥爭遊戲中了。以後在身心方面,都要付出很大的代價。
問:我們雖然知道害人會有不好的下場,可是好像都看不到他們應有的報應?
答:佛法講的是三世因果:「過去所做,現在所受;現在所做,未來所受。」不是沒有報應,是時候未到。而且人不可能完全只做不好的事,在累劫的因緣中,一定也曾施行善德福業,而他今生所受的福報,當然是源自於過去生所造的功德,在其福報尚未消盡之前,業報的因緣就還不會成熟現前。
問:有些人一生做盡惡事,可是自己本身卻沒事到終老,但是好像拖累到下一代,下一代即使不斷從善來彌補,卻也是衰事惡運連連?是不是很不公平?
答:所有世間的因緣都是「共」的。人與人之間的相處,不是「共福」,就是「共業」。你會出生在這樣的家族中,成為他們的後代,其實都是有因有緣的。所謂「共」的意思,就是你必須去承擔,承擔祖先的業,承擔家人的業,彼此之間的福、禍、遺傳基因、價值觀念、習慣性,都是相互影響牽連的。祖先有德、有福,也是庇蔭到後代子孫。如果福報夠,當然會選擇出生在有大福德的家族裏面,但是每一個人都是依據其各人所造的業力、福份、習性等,來決定他會投生到什麼樣的家庭。
問:何謂「默照禪」?
答:看話禪、默照禪,是南宋時代臨濟宗與曹洞宗,兩種不同的參禪方法。臨濟宗的大慧禪師,主張從公案中,提出某些語句,作為話頭來參究,以掃蕩一切思量、語言文字,以求獲得真正的禪悟,他所創立的禪法被稱為『看話禪』。
曹洞宗的宏智禪師,主張無言無說、忘情默照,以默照、觀照來明心見性,這種的觀行方法,稱為『默照禪』。「默」指沉默專心坐禪;「照」是以智慧觀照本自清淨的靈知心性。宏智禪師強調,默與照是禪修不可缺少的兩個要件,默是照的體(本),照是默的用,兩者是體用合一;「默」代表心體,意指心思意念己被收伏,不再燥動。以「照」表示作用,意謂此心有覺知之能,有反照之能,有鑑察之能。
宏智禪師在《默照銘》中說:「默默忘言,昭昭現前。….默唯至言,照為普應。」這是說要在「默」中全面提起佛祖的正令,「默」中即藏有無限的內容。默中即有照,照體而現默,默照相即;照中不能失默,默中不能沒有照,只有默照宛轉回互,相輔相成,才能理事無礙,達到完全解脫。
以下是聖嚴法師的解釋:
放捨我執是「默」,清清楚楚是「照」,這就是默照禪。
通常在任何狀況下,知道自己在做什麼,就叫做照。
譬如說:「我在吃飯,我在胡思亂想,
我真煩惱,我真生氣,我好快樂……」
若在修行時,發覺有這種種狀況發生,馬上終止它,
並且告訴自己說:「我不要跟著它跑!」這就叫做默。
因此,默的工夫是對於所照的心境要默,
默那些所知、所覺、所想、所受的身心狀況,
不再被它們影響下去,也就是默其所照。
照是覺照,是心中知道自己的心境正在什麼樣的狀況下,
如果連對自己當下的心境是怎樣都不知道,
那就不是在用照的工夫了。
默的工夫,就是發現了這些心裡的狀況時,馬上切斷它;
知道有諸相,知道有萬事,那是照。
但是我們的目的不僅是照,而在默照。
剛開始用方法時,一定要先默那個照,
等方法用得很得力、很成功時,則是默照同時。 / 摘自《聖嚴法師教默照禪》
有沒有發現這一段聖嚴法師所解釋的默照禪與上一段所述之間的不同點?一個是先提起覺照之後,再默那個照;一個是在「默默」之中,全面提起觀照、覺照。這裡有點像神秀禪師的「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與慧能禪師的「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之間的不同。其實每個人的根器不同,所適合的方法自然也不同。最重要的是,你自己要將純理論付諸實踐,透過實踐與體悟,尋找出適合自己的方法。
留言列表